我的教育觀—我的教育觀3分鐘演講
Whp
什么是教育觀?觀,是一個形聲字,從見,雚聲;在《說文解字》中有動詞、形容詞和名詞的用法。教育觀中的“觀”,顯然是名詞用法,即“對事物的認識或看法。”因此,從古辭注解來看,我的教育觀是指闡述我對教育的認識或看法。
縱觀我國歷史發展,人們對教育的認識或看法層出不窮。從歷史的縱向發展上看,我國封建時期有很大一部分教育家對教育的理解是:“入仕”為世人學習的目標,發展教育是國家培養官吏的手段,“俢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則是教育的最終目的;即教育的出發點更多是為國家服務。而僅有一小部分教育家把對教育的理解聚焦在家庭教育、書院教育和兒童教育等等教育應為某一群體或個人服務觀念之上,那么教育應該為誰服務呢?隨著歷史的推移,我們把目光轉移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期。這一時期有張之洞為“習學洋技”而主張的“中體西用”教育論、有嚴復為“救亡圖存”而倡導的“體用一致”文化教育觀、還有蔡元培先生為“養成共和國民健全之人格”而提出的“五育并舉”論。綜上所述,我們似乎對之前的問題(教育應該為誰服務?)愈加模糊了。有人曾說“讀史使人明智”,而于此這一說法貌似成為了一個偽命題。不要著急,讓我們最后把我國自建國以來的教育史實看完,自建國以來,我國就有“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了孩子的一切、一切為了孩子”“教育興國,人才強國”等等教育口號或教育觀念。所以教育到底是為誰服務的呢?誠然回顧我國古今歷史,教育實際上始終都是在按照教育主體本身的需要,對受教育者進行“加工”;教育的出發點始終都是社會需要,而不是個人能力的發展。可能很多人會于此產生異議,我國如今一直倡導的是素質教育,那么素質教育的發展不正是促使個人各項能力的發展嗎?而事實上真是這樣嗎?以我國高等教育為例:我國大學種類繁多,如工科大學以培養工程師為目標,師范大學為國家積極輸送優秀的人民教師,醫科大學為我國醫學人才培養而努力……這些專業人才不正是我國教育的結果!按照坊間傳聞,這些專才只有“專”,才具有自身獨一無二的核心競爭力。但也正因為“專”,而無法“全”。實際上,專才的培養是以犧牲其他能力展現的可能為代價而去成就某一能力的發展為前提的,專才的培養也造就了除本專業以外,局限了其他各項適應生活能力的局面。所以你認為的“素質教育”只是你認為的,而教育的現實正是如此,教育是以社會為本或以教育為本的,而非以人為本。
如上所述,那教育是否就無法發展人的個性了?我們是否需要“這種教育”?“這種教育”能給我們帶來什么?馬克思曾說過“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的發展是與生產發展和社會發展相一致的”。人的發展水平首先取決于他們發展所依存的社會生活條件,人最終能獲得怎樣的發展取決于所處社會現實的發展水平。因此,人的自身發展和社會限定人的發展其實是互為前提和基礎的。沒有以社會為本的教育就無法產生以人為本的教育,故而我們需要“這種教育”。“這種教育”能給人們帶來最基礎的發展,如果我們出生在一個戰火紛爭的時代,每天忍受著戰亂給我們帶來的饑餓與疾病,國家難以為政,社會動蕩不安,教育也無法為國家輸送適宜的人才,那么這時我們又談何“以人為本”?暢游歷史長河,我國的建立與發展不正是從戰爭中走過并成長起來的嗎?所以我們對“這種教育”應該“諒解”、“寬容”。因為一個國家如果沒有國泰民安,就根本不會有任何“素質教育”而言;并且人不是抽象的人,評價教育價值的尺度不僅僅只是人發展的完善程度,而是教育滿足社會需要的程度。只有教育先為社會服務好了,才能使教育為個人更好地服務;同時飲水需思源,身處如今各種批判我國傳統教育的呼聲之下,我們需要辯證地看待這種教育現象。因此,我們是需要“這種教育”的,因為“這種教育”能為人的個性發展而努力,能給我們帶來對教育無限的想法和追求打下堅實的基礎和后盾。
何其有幸,我生活在一個“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的時代。而這一時代也正經歷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因此我認為在這一時代的我們應該努力學習、扎實基礎,明確自我定位,以積極融入社會為目標,熟練掌握各項專業基礎知識與技能,勇于面對社會的各種挑戰與變化,不斷挖掘自身潛力與興趣,來造就自我潛能的多方位發展。只有當我們能適應社會的發展,成為某一領域內的“競技高手”、“演藝大師”、“工匠大師”的時候,才能有“能力”或“資本”去發展其他自己感興趣、有潛力發展的各項能力。也只有這樣,生逢盛世的我們,才能不負盛世。
至此,我的教育觀已基本論述完畢,如果說寫至于此。有何感想?我想——是今晚夜色真美!愿同樣寫下這篇文章的我們能不枉渡光陰,把握好人生中的每一個實踐練習的機會,不負青春不負己,努力活成自己最終想要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