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學教育,法學教育現代化
“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正在迅速改變人類社會的生產模式、商業模式、教育學習模式和社會治理模式,對于全球法律界而言,如何應對人工智能時代法學教育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法學工作者使命在肩,責無旁貸。”日前在北京舉行的第二屆世界法學家論壇上,中國政法大學校長馬懷德的發言直指論壇核心議題:人工智能給法學教育帶來的挑戰。
作為數字時代的核心技術之一,人工智能正以不可阻擋的趨勢滲透到各個領域,在法律領域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法律研究方面,人工智能可以幫助分析海量法律案例和文獻,快速發現法律規律和趨勢。在法律實踐方面,人工智能可以輔助律師進行案件檢索、文書制作、證據分析等工作,提高法律服務的效率和質量。
“人工智能對法學教育的影響深遠,它要求法學教育工作者重新思考教育目標、內容和方法,以培養能夠適應未來社會和法律實踐需求的法律人才。”馬懷德認為,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要求法學教育與前沿信息技術緊密結合,通過技術與法律教育的結合,推動課程內容的更新、教與學方法的變革、學術規范的調整。
“應從推進法學教育智能化、法律法治思維和法律方法的制度化、法學教育的國際化和全球化、推動人工智能行動計劃的實施四個方面著手應對人工智能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推進法學教育的改革和創新。”中國法學會學術委員會主任張文顯說。
在張文顯看來,智能時代的法治思維和法律方法融合了更多的人工智能科學的思維方式、內涵信息等,因此法學教育不僅要傳授法律知識,還要培養學生切實了解人工智能,正確運用人工智能,善于運用人工智能,在人工智能的輔助下拓展自己的能力邊界,以人工智能技術賦能法學教育,以法學教育和法治建設來引領規范和保障人工智能,促進人工智能向善發展、安全發展、科學發展。
此外,在主論壇和6個平行論壇的會場中,法學教育如何應對涉外法治人才培養的新需求,也成為來自各國知名大學校長、法學院院長、知名學者和國際組織知名專家聚焦的議題。
“涉外法治人才的緊缺是肯定的,因為隨著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進程,對涉外法律服務的需求是爆發性的,而不是逐漸的。”北京市盈科律師事務所主任、全球董事會主任梅向榮說,要為中國企業的國際化運營提供專業法律護航,無疑對專業化、高素質的涉外法治人才有了更多更高的需求,“在對客戶服務的過程中,我們強烈感知到中國企業走出去對涉外法律服務需求的快速增長。”
其實,不少高校已經關注到了這一動向,并在涉外法治人才方面開展了積極的探索和實踐。
北京大學法學院院長郭靂將北大的探索概括為兩大板塊,一個是課程資源的建設,一個是平臺資源的建設。北大法學院提供的300多門課程中很多都是傳統課程,最近十年中開發的新課程集中為四大類,即案例研習課、寫作課、實務課、國際課程。
“涉外法治人才培養的目標,不僅是能夠通曉、塑造國際規則,還要在國際合作和競爭中,在涉外法律事務中更加從容自信地參與其中。”郭靂表示,在課程資源建設基礎上,平臺資源建設尤為重要。目前,北大法學院有123家境外合作院校和機構。“比如,北大和美國眾達律師事務所一起推出‘北大—眾達中國全球化與法治人才培養計劃’。通過一個遴選機制,面向全國高校開放,目前已有500多名學生加入計劃當中,順利完成學業,他們當中的優秀者還被邀請到美國眾達北京、上海、香港律師事務所進行實習。”郭靂說。
《中國教育報》2024年05月24日第3版
作者:本報記者 柴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