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教育論_形式教育論重視知識還是能力
每次上級檢查部門蒞臨學校,總能找出教師的不足之處,提出改進意見。教師在公開課上表現得游刃有余,學生也似乎樂在其中。但這樣的教學效果究竟如何?未可知。
課堂下的觀眾們筆記聲響個不停,評課環節大家踴躍發言,挑明優點與缺點,指出改進與加強的方向。然而,事后一切仍舊如故。
課程改革聲勢浩大,無數專家高聲呼吁,出書、錄制講座視頻、發布文件,但基層一線教師的實際操作依舊未見變化。
在成績的壓力下,大部分一線教師發現,采用填鴨式教學、大量考試和作業才是提高成績的有效方法。
這些專家都明白這一點,但即便是實際的上級管理部門,也不會真正強迫一線教師改變教學方式。為什么?因為一線教師眾多,逐一監督不現實,總會有疏漏;此外,這也為專家提供了出書、推廣新教學方法的機會。如果所有一線教師都掌握了這些最新的教學技巧,專家們的存在還有何意義?
每次檢查總有教師不幸成為被批評的對象。現在的檢查已經從放大鏡升級到顯微鏡。有的檢查組甚至曾經蹲在地上,用棍子探查墻角和床底下的塵埃,用手電筒照射并拍照,力求做到無死角的徹底檢查。
這種徹底的檢查方式,表面上看是對細節的嚴格把控,實則顯得過于苛刻和不切實際。它不僅給教師帶來了巨大的壓力,也往往忽視了教育的本質——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發展學生的綜合能力。
教育不應僅僅是一場表面的檢查游戲,更應關注教師的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實際學習效果。而現實中,過度的形式主義和應對檢查的策略,往往讓教師和學生陷入了無止境的準備和應對之中,本末倒置。
教育的改革和檢查應該是為了推動教育質量的提升,而不是為了檢查而檢查。需要的是真正從教育實踐出發,關注教師的教學質量和學生的成長,而非僅僅是數字和表面的光鮮。
最終,教育的目的應當是培養出能夠適應社會、有能力解決問題的人才,而不是制造出只擅長應對考試的機器。這需要教育者、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共同思考和努力,從根本上改善和提升教育系統,使之更加人性化,更加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