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義務教育—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特設崗位計劃
11月30日到12月1日,我應全國政協教科衛體委員會的邀請,加入“農村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改善情況”黨外委員專題視察組,在原教育部副部長朱之文先生的帶領下,去四川的廣元和巴中二市,考察當地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的情況。本來這次考察應該是四天,但我由于有其他安排,只能參加兩天。我寫這篇文字的時候,考察組還在繼續考察。
考察組于30日早上8點多,坐CA1457航班一起飛廣元。中午到達廣元機場后,在機場食堂吃了便餐,便直接從機場出發到青川縣竹園鎮的馬鹿小學和馬鹿初中進行考察。從機場到小學一個小時的車程。該小學考察結束后,又驅車兩個小時到清溪鎮的清溪小學進行考察。
中間路過關莊鎮的地震博物館,大家進去參觀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時青川所受的影響和抗震救災的記錄(我曾經在地震后到過青川災區,當時關莊鎮一座山崩塌,把一個村莊全部埋在了山底下)。清溪小學考察結束已經晚上天黑,大家在清溪古鎮吃了晚餐,再坐車三個小時返回廣元市區,到達廣元市區入住已經晚上接近11點。
12月1日,大家早餐后8點半出發前往朝天區的中子鎮,考察中子實驗學校。這個“中子”和物理中的“中子”沒有啥關系,就是一個地名??疾旖Y束后再到羊木鎮,考察了羊木鎮小學和初中?;爻搪飞下愤^紀念武則天的皇澤寺,大家進去轉了十分鐘。給我印象深刻的不是寺里供奉的武則天塑像,而是寺后初唐時期的摩崖石刻,主尊彌勒佛和弟子阿難、迦葉等經歷1400年的風雨,依然完好無損聳立在石窟里面。
上午行程結束后回到賓館午餐。午餐后出發去巴中市,下午考察巴中市的南江縣下兩小學。下兩又是一個地名,來自于下兩鎮??疾焱昊氐桨椭惺芯吞旌诹?。大家入住賓館。我當天晚上飛回北京,就不再入住。巴中去年剛剛建設好機場,開通了到北京的航班。飛機晚上7點40起飛,很方便。否則轉回廣元坐飛機,就麻煩了。中國的交通,飛機、高鐵、高速連接成網,已經非常立體和現代了。
考察的這兩天,天氣一直在下雨。南方進入冬天后,一下雨就陰冷陰冷的,四川也不例外。尤其是山區,海拔高更加寒冷。我們穿著羽絨服在校園走,依然覺得很冷。南方的校園是沒有暖氣的,學生在操場上活動和在教室里學習,應該都是很冷的。學校給孩子們發了冬天的校服,里面好像是羽絨的,這樣能夠保暖。孩子們看上去并不是很冷的樣子,可能是小孩子火力更壯的緣故,也可能是他們已經習慣了低溫度的環境。我小時候上學的時候,氣候好像比現在要冷。當時的南方,河面上結冰后都能夠走人。一到冬天上學,手上全部都是凍瘡。但現在回想起來,也沒有覺得冬天有把自己凍死的感覺。
這一次的考察,選廣元和巴中,這些地區當初都受到了汶川地震的影響。很多學校因為地震受到了損壞。好的是幾乎所有學校都在地震后重建了。我們參觀的這些學校,都是災后重建的學校。這就意味著校舍相對比較新,硬件條件都還過得去,教學樓和宿舍樓都是不錯的建筑,操場也都鋪設得不錯,基本都是塑膠和人工草皮的。全國其他地區,除了個別地方和村級小學外,現在校園建設都還可以,學生基本上不會在漏風漏雨的地方上課了。教室里都有網絡設備和教學儀器,可以在線上課,所有的教室都有投影儀,互動白板等。硬件是農村義務教育的重要條件,但不是唯一條件。農村義務教育要做好,還需要很多其他方面的努力。
即使是硬件,也還是有改進的空間。比如我們考察的學校,都沒有室內體育館。下雨天孩子們還在露天進行體育活動或者做廣播體操。比如教學樓和宿舍樓基本沒有什么裝修,不給人教育的溫馨感,總給人一種家徒四壁的感覺。但這些都不是我要談的重點。在硬件上投入再多,可能也不會引起農村教育質的改變。
根據這兩天考察了上面提到的幾所學校,加上我原來對于農村地區教育的考察,下面我談一下中國的農村教育的現狀和困境,以及努力的方向。
我們都知道,教育最核心的要素是教學質量,教學質量的關鍵是老師素質。農村地區的老師們,是中國最辛苦的人。他們刻苦、勤勞,在艱苦的條件下工作,基本都遠離核心城市,甚至談戀愛都困難。面對孩子,他們除了老師身份,還要又當爹又當媽,因為不少孩子是留守兒童。但他們并沒有得到應有的尊敬和培訓。
尊敬不是光嘴上喊,要落到實處,比如薪酬提高、住房優惠或者補貼等。農村老師的培訓機會也不多,培訓經費不夠,而且常?;ㄔ诶系粞赖呐嘤栒n程上面。所以很多老師在低層次水平上努力,循環往復。老師水平上不去,學生的水平和眼界都會受到影響。一起在低層次上循環,最后和城市里的老師、學生相比,就失去了競爭力。
當然,這個問題的解決,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國家也在不斷提高農村老師的待遇,也在不斷增加對于老師的培訓課程??赡苄枰哟罅Χ龋七M速度更快。另外,網絡課程的引進也能夠部分解決問題。新東方現在就每年對幾千農村老師進行培訓,并在對十幾萬農村小學通過遠程直播上課。
第二個問題是教育資源的集中問題。農村學校,尤其是農村小學的空心化問題越來越嚴重。我去過的不少農村小學,建設規模都是可以容納300-500人規模的,有的甚至能夠容納上千人,但現在在校學生只有100個左右。學生都到哪里去了?都到城里去了。條件最好的去了省城,然后就是市里、縣里。家庭條件不太行的也爭取到鎮里,只有實在沒有辦法的家庭,才讓孩子在鄉里或者村里繼續上學。
這會帶來一系列的問題,老師流失,課開不齊,學校經費不夠(政府按照學生人頭撥款)等。原則上學生應該都集中到至少鎮里,遠的學生寄宿在學校。這樣學校有規模,資源才能集中。但這樣也帶來一些其他問題,比如低齡學生離家太遠,父母不在身邊,在學校寄宿,老師也照看不過來,會產生一些心理上的問題。我覺得最終的方向,可能是用以縣和鎮中心學校為核心的模式,帶動周邊村小的發展,但要做到這一點也不容易。
第三個問題是優質教育資源的問題。過去很多年,國家在農村學校的信息化建設上花了很多錢,現在網絡已經實現了校校通,幾乎所有的學校教室里都安裝上了投影儀、互動白板和遠程網絡系統。但在優質教學資源的軟投入上,現在還是不夠。
一方面核心城市比如說省城或者北京等,集中了濃厚的教育資源,另外一方面輸送到農村教育去的渠道還沒有真正打通。一是教育資源和當地的實際需求不吻合,應用之后當地老師和學生都跟不上;一是資源太分散,老師抓取資源的過程太復雜,效率太低。還有一個原因是不少農村老師不愿意用,因為這涉及到老師的面子問題。
比如新東方通過遠程教農村孩子英語,馬上就涉及到了農村一些英語老師發音不準確,老師是否愿意坦然面對的問題。新東方對于農村高中的高考輔導,也被有些農村高中的老師排斥,導致資源觸達不暢。
優質教育資源如何觸達農村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雙方理解,充滿耐心,循序漸進。另外,現在的網路還不夠流暢,遠程互動不夠好,也是導致優質教育資源不能及時應用的一個原因。
第四個問題是農村孩子的升學問題。每個農村孩子都像城市孩子一樣,面臨中考和高考的問題,是同一套卷子。有條件的家庭在孩子小學畢業后,就想方設法去城里上初中了。沒有辦法的學生,就留在鄉鎮或者縣城上初中。這些初中的教學水平,一般不如地級市或者省城的高,三年下來學生整體水平就拉了下來,等到中考整體上進入當地最好高中的機會就少了。再聰明的孩子,沒有好的教學環境和優秀老師引導,也容易落下來。
大量的農村初中的孩子,初中畢業后只能進入農村高中(縣高中)讀書。這類高中,教學水平也不容易跟上,再經過三年高中,孩子又落后了一截,最終只有一部分學生(通常三分之一左右)能夠考上本科大學,而且多集中在二三本。至此,農村孩子改變自己命運的神話就劃上了句號。這是一個悲傷的循環,但至今沒有一個好的解決方法。
我曾經想過,是否初高中老師,應該至少在地級市范圍內每三年抽簽流動一次,抽到哪個學校就要進入哪個學校教學。這樣老師水平就能夠平均化,不管哪個學校的學生,都有可能遇上好老師。但現實中應該不容易做到,我也就是不在局內,說說而已。
第五個問題是農村孩子的素質教育問題。現在全國教育系統都在講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從淺層次來說,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并不難。我們去考察的這些學校,給我們展示了大量的學生活動,包括體育、繪畫、手工、陶藝、舞蹈、樂隊等。在勞動方面,即使是農村小學,還在校園里開辟了菜地,讓學生學習種菜。但這些內容并不能包含素質教育的全部內容。
真正的素質教育,還應該包括學生對于中國和世界的正確認知和理解,學生創造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能力的提升,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只有這些能力提升了,學生未來才能與中國和世界發展同步。這一問題又轉回到了老師的素質問題。如果老師不具備對于中國和世界的良好認知,不具備創造性和批判性思維,則這些能力學生憑自己是不可能產生的?;诖?,對于農村地區老師的培訓,又變成了一個刻不容緩的事情。
總結來說,農村教育的提升,是一個漫長的曲折的過程,涉及到的是綜合性、系統性的改善和變革。這些改變,比校園硬件的提高要難很多。校園建設和改善也許幾個月就可以有變化,但老師素質的提升、優質教育資源的引入、制度性的變革、尤其是人們意識和觀念的變革,絕對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可能需要幾十年和幾代人的努力。但不管怎樣,只要我們方向走對了,并且政府和民間都愿意投入并持續不斷努力,我們一定會離我們的目標越來越近。
直到我們捫心自問,可以沒有內疚地說,中國的義務教育已經對所有孩子都公平了,不管他們是來自城市還是農村,不管他們是在大城市還是在大山深處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