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學_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學心得體會
布魯姆的教學目標分類系統包括:認知領域、情感領域和動作技能領域。
(一)認知領域教育目標
布盧姆等人在1956年把認知領域的教育目標公布出來,該鄰域的教育目標包含由從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的六個水平。
共分為知識、領會、運用、分析、綜合、評價六個層次。(具體如下圖)
1.知識:記住所學材料,包括對具體事實、方法、過程等的回憶;可使用的描述動詞:定義、敘述、背誦等。
舉例:背誦《春江花月夜》。
匹配解放戰爭三大戰役的時間和名稱。
2.領會:領悟所學材料的意義,但不一定將其與其他事物相聯系;可用描述動詞:解釋、辨別等。
舉例: 概括《老人與海》的故事。
通過閱讀,辨別現實主義與自然主義各自的特征。
3.運用:將所學概念、規則等運用與心情景中的能力;可以描述動詞:計算、操作等。
舉例:演示能量守恒定律在生活中的應用。
模擬商店購物,考察學生的計算能力。
4.分析:將整體材料分解成其構成成分并理解其組織結構 ;可用描述動詞:分解、說明等。
舉例:讓學生將《荷塘月色》的結構分解出來。
讓學生區分一篇報道中的事實與觀點。
5.綜合:將所學的零碎知識整合為知識體系,強調創造能力,需要產生新的模式或結構;可用描述動詞:創造、編寫等。
舉例:讓學生設計出科學試驗程序。
給定事實材料,寫出一篇報道。
6.評價:對材料作價值評判的能力,包括按材料內在標準或外在標準進行評判;可用描述動詞: 評價、對比等。
舉例:評價孔乙己的價值觀。
給定兩篇報道,讓學生評判那篇更真實可信。
擴展資料:
在中國進行的課程改革中,學習和研究布魯姆“掌握學習”的理論,對我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樂觀主義的學生
布魯姆的“掌握學習”是一種有關教與學的“樂觀主義”教學理論。之所以說是“樂觀主義”是因為:這一理論從根本上反對個別差異先天性和不變性的觀點,而“主張只要能找到幫助每一個學生的方法,那么從理論上說所有學生都能學好”。
以往學校的做法,往往是按照正態分布,把學生分為若干等級,并把這種劃分標準作為衡量學生優劣的穩定、持久的依據,并影響學生的整個學習生涯。受其影響,“教師在看待學生時,只希望班內三分之一的學生成績不及格或剛及格,三分之一的學生成績不及格或剛及格,三分之一的學生完全掌握了學習目標和內容。
而學校的主要精力往往都放在這三分之一的優生上,對其他三分之二的中差生則興趣極微”。這種不合理的做法所導致的結果必然是教學質量大幅度下降,以及人為地制造大批的差生。
“掌握學習理論”是對傳統教學中等級、分組制的挑戰,打破根深蒂固的偏見,主張教師對每個學生的發展充滿信心。
并為每個學生提供理想的教學,提供均等的學習機會,為需要幫助的學生提供充足的時間和幫助,讓每個學生都得到理想的、適合自己個性需要的教學,讓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這種樂觀主義的、面向全體的學生觀,對于當前教育教學改革中新的學生觀的確立具有重要的意義。
2、新型的個別化教學實踐
“掌握學習”是一種新型的個別化教學實踐,它既不悖于集體教學,也不是純粹的個別化教學,而是在集體教學的基礎上進行的個別化教學。
教育實踐證明:個別化教學效果顯著,但需要耗費一定的時間和師資;集體教學雖然能在短時期內教授大批學生,但效果較差,容易產生大量“差生”。“掌握學習理論”通過特定的程度,將集體教學與個別教學相結合,取得較好的效果。
“掌握學習”的實施程度一般有三個步驟,第一,闡明學習所必需的先決條件。第二,研制實施的程序。第三,評價這種策略對教師與學生所產生的結果。
掌握學習的策略,客觀上對教與學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對學生而言,在提高學習效率,激發學習動機,消除焦慮和壓抑心理等方面都有明顯的效果;對教師而言,有助于教師面向全體學生教學,有效地因材施教,并對學生充滿信心,實現學習成績的“大面積”提高。
參考資料:
教育目標分類理論_百度百科
布魯姆(美國當代著名的心理學家)_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