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心理健康教育故事分享
中新網北京4月25日電(韋香惠)在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受到關注的當下,教師作為與學生緊密相關的群體,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影響因素。
俞國良是中國人民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跨學科平臺首席專家、開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院院長,他長期關注師生心理健康問題。近年來,他注意到,中小學生出現心理健康問題背后,教師心理健康問題愈發突出。
“教師心理健康是學生心理健康的前提,更是學生健康成長與幸福生活的‘定海神針’。摸清我國1880多萬教師心理健康問題的‘家底’,至關重要。”他在近日接受中新健康采訪時說。
資料圖:學生領取新課本。圖/CNSphoto 侯進勇 攝
教師心理健康問題呈顯著惡化趨勢
俞國良課題組藉助元分析研究方法,對我國大中小幼各類教師和教師群體心理健康問題檢出率進行了系統研究。
檢索時間從2000年至2022年,橫垮22年。全面檢索后共獲取文獻6,0537篇,其中1096篇納入元分析,被試總人數超過57萬人。經過整體討論和分類比較,研究發現,學段、年份、區域特點不同是造成檢出率波動的共同因素。
其中,各類心理健康問題的檢出率由高到低依次是強迫問題、抑郁、焦慮、軀體化、敵對問題、偏執問題。
俞國良介紹,教師心理健康問題成因復雜,但各類心理健康問題具有區域普遍性,并且各類心理健康問題均隨年份的增長呈現顯著的惡化趨勢,尤其是強迫問題和抑郁問題。
資料圖:學生在上課。中新社記者 薛蒂 攝
中學教師心理健康問題較突出
“教師心理健康問題的逐漸惡化是整體性、多維度的。” 俞國良告訴中新健康,無論是大中小幼各類教師心理健康問題的檢出率,還是教師群體的總檢出率,均呈現上升且復雜波動的趨勢。
從學段來看,幼兒教師的心理問題檢出率最低,中學教師最高。小學教師除強迫問題及抑郁檢出率偏高外,整體心理健康狀況尚可。大學教師的焦慮問題則隨年代呈惡化趨勢,普通高校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發生率普遍高于高職院校教師。
俞國良表示,“我國中學教師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根據研究結果,中學教師心理健康問題檢出率由高到低依次是睡眠問題、強迫問題、抑郁、焦慮、偏執問題、敵對問題、軀體化問題。
在中小學教師群體中, “保姆型”班主任的現象一度盛行。多位中學教師曾向中新健康反映工作壓力較大。他們提到,一方面,處于學生升學的重要階段,學校和家長方面會給予教師較高的教學期待。另一外,學生的青春期特點也會給教師日常管理帶來考驗。
俞國良提醒,從目前趨勢來看,中學教師心理健康問題將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小幅上升,并有進一步“惡化”的前兆。
資料圖:中學生在上體育課。中新網記者 于海洋 攝
解決教師心理健康問題應打好“組合拳”
教師心理健康問題錯綜復雜。俞國良認為,解決教師心理健康問題應打好“組合拳”。學校、家庭和國家政府部門協同聯動,在全社會搭建起教師心理健康安全網絡,提高教師的職業安全感、獲得感和成就感。
在國家層面上,一是匯聚全國專業力量,研制科學、規范的教師心理健康檢出工具和標準;二是政策先行,促使教師心理健康問題檢出率下行;三是設立專門的機構,建立保護教師心理健康的政府部門、學校機構及社會組織,專注于培育教師群體的良好社會心態。
在學校層面上,一是優化教師管理機制,提升學校健康促進能力;二是提供資源,解決教師的急、難、愁、盼問題;三是減少教師不必要的工作負擔與心理壓力,讓他們能輕裝上陣;四是警惕師源性心理問題的出現,開展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服務援助。
在家庭層面上,影響教師心理健康的家庭系統可以分為內家庭和外家庭。首先要妥善處理內家庭中的各種關系,履行相關角色責任和義務;其次,教師需要面對的是學生的家長,即外系統家庭,必須正確處理學校與家庭的關系,家長也應看到教師作為普通人的基本需求,降低期望,緩解教師過高的角色壓力造成的職業焦慮。(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