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紅色教育基地,河南紅色教育基地圖片
“我們今天的生活,
就是他們的理想。”
今年
中國走過了
百年的光輝歷程
百年風雨兼程
百年砥礪前行
在這百年征程中
黨帶領我們
在艱難困苦中奮起
在艱辛探索中前進
從“小小紅船”
走到“巍巍巨輪”
中國人
在實現革命歷史使命的進程中
在中原大地留下了眾多紅色遺址遺跡
塑造了大別山精神、焦裕祿精神、愚公移山精神
涌現出吉鴻昌、楊靖宇、彭雪楓等著名革命先烈
樹立了一座座精神豐碑
留下了一處處獨具特色的紅色教育基地
河南省重點打造了
“蘇區首府,將軍故里”
大別山紅色教育基地
“艱苦卓絕,浴血長征”
長征精神紅色教育基地
“抗日烽火,燎原中州”
中原抗日紅色教育基地
“千里躍進,逐鹿中原”
中原解放戰爭紅色教育基地
“艱苦創業,時代先鋒”
太行創業精神紅色教育基地
(建議橫屏觀看)
制圖:滕瑞
滕瑞 | ? 撰文
星芒 | ? 版式
01
紅旗渠
“劈開太行山,漳河穿山來,
林縣人民多奇志,誓把山河重安排……”
千峰如削,萬仞壁立
溝壑縱橫,土薄石厚,十年九旱
凌空除險 圖片源自@中國攝影報
“光嶺禿山頭,
水缺貴如油,
豪門逼租債,
窮人日夜愁。”
解放前,林縣人民翻山越嶺挑水吃
“外地人提到咱林縣說
一輩子只洗三次臉……”
水,是林州人世世代代的夢
三年自然災害威迫下
“引漳入林”
建渠大軍開赴太行山里漳水河畔
移山造海 圖片源自@中國攝影報
一錘、一釬、一雙手、一條渠
十年堅守,十年苦干
圖片源自@中國攝影報
建成了林州人民的“生命渠”、“幸福渠”
紅旗渠
“藍天白云做棉被,大地荒草當絨氈。
高山為我放崗哨,漳河流水催我眠!”
當年的紅旗渠青年豪邁樂觀
發揚自力更生
創新求實精神
用知識和智慧建設祖國
這也是當代青年的共同心聲
02
馬氏莊園
藍磚灰瓦,九門相照
錯落有致,古樸典雅
稱“中原第一宅”
忠臣孝子,讀書耕田
馬家
“一門雙進士,三代五英杰”
“不愛錢不徇情我這里空空洞洞,
憑國法憑天理你何須彎彎曲曲。”
這是馬丕瑤一生的為官之道
“實心愛民,衷心朝廷”
光緒 御筆親書
“百姓楷模”
八國聯軍侵華
慈禧、光緒西逃避難
翌年,反京途徑彰德(安陽)
下榻馬氏莊園
1946年6月底
30萬大軍
突破黃河防線
南下作戰
挺進中原
1947年6月中旬
劉鄧大軍出晉進入豫北地區
司令部設在馬氏莊園
“魯西南作戰會議”在此召開
03
葉家大莊桐柏革命紀念館
“英雄桐柏,桐柏英雄”
一個主題
淮源星火
紅旗漫卷
抗日烽火
中原偉業
桐柏霞光
五大展廳
1945年10月
三路大軍六萬雄獅
于桐柏勝利會師
為了解放,保衛桐柏根據地
1.2萬余人
將他們的生命和熱血
灑在了這片土地
原國家主席李先念
親筆題寫
“桐柏革命紀念館”和“桐柏英雄紀念碑”
04
竹溝革命紀念館
竹溝偏遠星星火
卻照中華一路明
周恩來題寫館名
“確山竹溝革命紀念館”
創辦《拂曉報》、《小消息報》
宣傳中央思想
劉少奇同志看到
如火如荼、生機勃勃的大好革命形勢
說到:
“延安有黨的領導,
竹溝也有黨的領導;
延安有窯洞,
竹溝也有窯洞;
延安有抗大,
竹溝有黨訓班;
延安有延河,
竹溝有溱河。
這里簡直成了小延安!”
自此,竹溝以“小延安”美名傳揚全國。
05
大別山紅色教育基地
紅軍的故鄉
將軍的搖籃
大別山
是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中心地帶
也是中國紅軍的重要發源地
和主要活動地區
新縣——“將軍縣”
家家有紅軍
戶戶有烈士
山山埋忠骨
嶺嶺皆豐碑
銅雕銅像
是在這里浴血奮戰的
349位開國將帥
孕育了許世友、李德生、鄭維山等
43位共和國將軍
圖片依次為許世友、李德生、鄭維山三位將軍
商城縣
“山重水復,素號巖疆”
毛主席曾說
“中華兒女多奇志,不愛紅裝愛武裝”
“金剛臺婦女排”
以金剛臺為依托,以洞穴為據點
悉心照料傷員,與敵機智周旋
配合商城縣游擊隊堅守根據地
贏得了
“三年紅旗不倒”
的美譽
2020年7月2日,河南省委組織部下發《關于命名第一批河南省紅色教育基地的通知》,鄭州二七紀念館等20家單位成為第一批河南省紅色教育基地。
制圖:滕瑞
河南的14處經典紅色教育基地
均是中州熱土的浴血榮光
制圖:滕瑞
我們
生在紅旗下 長在春風里
人民有信仰 國家有希望
目光所至皆為華夏 五星閃耀皆為信仰
理想照耀中國
(部分素材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