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教育、正面教育與紀律約束相結合的德育原則
什么是正面教育?如何實操好?
我想這是每一位做家長的,都想弄清楚的問題。
1.“孩子回家不寫作業?盡想玩。”
孩子玩耍中,發展想象力創造性。
2.“只完成老師布置的?不做資料。”
孩子的天性,富有責任心。
3.“考試馬虎算錯,不該錯的錯了,說他不聽,嚷他不改。”
孩子精算能力還有待提高,大腦發育需要時間。
4.“孩子辦事笨手笨腳,老是出錯,不如我自己來。”
孩子都有主動性,總是被我們大人壓制。
這些話,是不是經常掛在我們嘴邊?這些事,是不是我們天天焦慮的情緒?孩子不聽話,孩子不配合,孩子不接受,真的都是他們的錯嗎?
為什么不可以等待,耐心,再來呢?
一位年輕的美女老師教法靈活,富有愛心,孩子們跟她很親,打心眼里喜歡她。我猜測她的孩子一定很棒。可是一問,也是一臉愁容。
不出意料,也是上面的兩個問題。
正面引導,正面引導,送她兩句話,也送給朋友們!
具體如何操作?再看下面的實例:
正面引導,還需要了解孩子的性格特點,結合年齡特點,精準把握孩子的接受心理規律。這樣才能有效溝通,科學訓練,正面引導。
一般來說,小孩子喜歡活潑好動、好玩有趣的學習對象,所以不要一直布置抄寫生字背記單詞的機械性任務。可以選擇綜合性具有一點挑戰性的內容,讓孩子完成了,及時反饋肯定夸獎,孩子就會獲得成功感幸福感,感受到爸爸媽媽的愛和關懷。
另外,每次學習時長要把控,小學生注意力集中都在40分鐘左右。綜合訓練最多一小時,就要休息娛樂15分鐘。寓教于樂,形式多樣,形式服務于內容,肯定夸獎,幫助點撥,孩子其實內心還是非常愿意接受新東西的。用愛和接納,用寬容與贊美,孩子就會心悅誠服地接受父母的期望。配合行動,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當然,學習資料的選擇,也是一個大學問。機械重復,簡單死板,低端無趣,這樣的東西就不要讓孩子去學了。不僅毫無成就感,而且了無趣味,孩子做多了就會心生厭倦。他不配合你就能理解了,而他小也沒有能力改變。因此購買資料,不是上書店拿一本就行,也不是看別人的孩子用什么,可以問問有經驗的老教師。
有些題目可以刪除,有些可以打通,有些附加題讓孩子自己做主。有些題目用筆寫出來,有些題目可以兩個孩子比賽做,有些題目可以師生討論討論,有些題目兵教兵。只有自己靈活了,孩子才會學得輕松愉快。只有孩子自己可以自主了,他們一旦感受到理解平等和尊重,才更容易被他們內心接受。
沒有一定難度,就不能激發孩子的熱情和挑戰欲;沒有一定的靈活性,就不可能激發孩子的興趣與探索欲;沒有一定的智力性,就不會激發孩子的動機及思維能力發展。只有學有所得,他們才能增強信心。
所以說,未來的教育,真的是拼父母親的認知能力和格局高度。不學習,不改變,不接受,不懂得,只靠原生家庭經驗和原生態人性反應應對,根本不行。
這個原理,說難也難,說簡單也簡單。事物都有兩面性,面對孩子,放大人性的優點,肯定孩子的進步,贊賞他的努力,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發現閃光點”。并以此為突破口和教育契機,激發孩子向上進取。忽略孩子的缺點,“農村包圍城市”,激發孩子的興趣和動機,最后依靠他的內驅力,補齊短板,自我成長,自我完善。一句話,弘揚積極快樂的一面,縮小消極痛苦的一面,科學施教,個個孩子都是天才學霸。
我們欣喜地發現,社會教育這一塊,也正在悄然改變。
別的不說,頭條發起的扭蛋春日暖語有獎活動,就可以幫助我們戰勝焦慮、抑郁、頹廢,滿滿的營養滿滿的正能量,給人們信心,美好,希望和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