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小學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
人的發展概述
人的發展的含義與特點
廣義的個體發展:指個體從胚胎到死亡的變化過程,其發展持續于人的一生。
狹義的個體發展:指個體從出生到成人的變化過程,主要指兒童的發展過程。
人的發展內容大致分為三部分:
①生理發展:包括機體的正常發育,體質的不斷增強,神經、運動、生殖等系統的生理功能的逐步完善。
②心里發展:包括感覺、知覺、注意、記憶、思維、言語等認知的發展,需要、興趣、情感、意志等意向的形成,能力、氣質、性格等個性的完善。
③社會性發展:包括個體社會經驗和文化知識的掌握,社會關系和行為規范的習得。
三方面即有一定的相對獨立性,又十分密切的聯系在一起,在人的發展過程中形成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關系。與教育所要培養的的人的德智體美等方面的發展交織在一起。
人的發展的特點:
①未完成性:人是未完成的動物,人的未完成性與人的非特定化密切相關。兒童發展的未完成性、未成熟性,蘊含著人發展的不確定性、可選擇性、開放性、可塑性,潛藏著巨大的生命活力和發展可能性。
②能動性
人的發展的規律性:順序性,階段性,差異性,不平衡性,整體性。
順序性:人的身心發展具有方向性,順序性和不可逆性。eg:頭尾律,遠近律。
對教育的制約:依據人的身心發展的順序,要求教育必須遵循量力性原則和循序漸進原則,從繁到簡,從難到易。
階段性:在人的發展過程中,身體、心理的發展都呈現出相對獨立的前后銜接階段。在個體發展的不同階段,會表現出不同年齡特征及主要矛盾,面臨著不同的發展任務。
eg現代心理學將人的發展階段概括為:嬰兒期,兒童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等。
對教育的制約:要求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教育任務要有所不同,教育內容和方法上應有所不同,進行針對性教育。
差異性:在不同個體之間,由于遺傳、環境及教育等因素的不同,即使在同一年齡階段,不同個體之間身心發展也存在著個別差異性,這種差異主要表現在:一是不同個體身心發展的速度不同,二是不同個體身心發展的質量也可能不同。
對教育的制約:要求教育從實際出發,因材施教。
不平衡性:在同一個體內,身心發展不是同步進行的。一方面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其身心發展是不均衡的。另一方面在同一時期,青少年身心不同方面的發展也是不均衡的。
eg:同一時期身心各方面發展不同步,嬰兒神經系統發展尚未完善。不同時期身心發展快慢不同,未成年人有兩大生長發育高峰期,一是出生的第一年,二是青春發育期。
對教育的制約:依據人的身心發展的階段性與不平衡性,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須重視研究不同時期個體的成熟狀況及其特征,了解成熟期,抓住關鍵期。
關鍵期:對特定的技能或行為模式的發展具有最敏感的時期或準備的時期,這個時期個體發育過程中的某些行為在適當的環境刺激下才會出現,如果在這個時期缺少適當的環境刺激,這種行為就不會得到良好的發展。
整體性:教育面對的是一個個活生生的、整體的人,他們既具有個體的獨特性,又表現出生物性和社會性。不從整體上把握教育對象的特征,就無法教育人。
對教育的制約:依據人的發展的整體性,要求教育要把學生看作復雜的整體,促進學生在德智體美等的全面和諧的發展,把學生培養成為完整和完善的人。
影響人身心發展的因素
遺傳因素及其在人的身心發展中的作用
遺傳含義:指人從上代繼承下來的生命機體及其解剖上的特點,如機體的形態、結構、感官、天賦傾向等。這些遺傳的生理特點也叫遺傳素質。
作用:
遺傳素質是人的身心發展的物質基礎和生理前提,為人的身心發展提供了可能性。
遺傳素質的成熟程度制約著人的身心發展過程及年齡特征。
遺傳素質的差異性對人的身心發展有一定的影響作用。
遺傳素質具有可塑性。
環境及其在人的身心發展中的作用
環境泛指個體存在于其中的,在個體的活動交往中,與個體相互作用并影響個體發展的外部世界。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
作用:
環境是人的發展的外部條件,為個體的發展提供了可能性和限制。環境對個體身心發展的影響既取決于環境的給定性,又取決于主題的選擇性。不能過分夸大環境的作用。
個體的主觀能動性及其在人的身心發展中的作用
個體的主觀能動性主要指個體在后天活動中形成的人生態度,價值理想,道德品質,知識結構,身體素質,個性特征等,其核心是人生態度和價值理想。
作用:
個體的主觀能動性在個體的發展中起著最終的決定作用。個體的主觀能動性制約著環境影響的內化與主題的自我構建。
個體通過能動的活動選擇,建構著自我的發展。
學校教育在人的身心發展中的作用
1.作用:學校教育是一種狹義的教育。學校教育在人的身心發展中起主導作用。
2.學校教育能發揮主導作用的原因:
①教育在人的發展中起引領作用。(主導作用)
②學校教育主要通過文化知識的傳遞來培養人:教育主要是通過文化知識的傳遞來培養人,文化知識是滋養人成長的最重要的社會因素與資源,學校也總是彌漫著文化知識的氣息。文化知識之所以對人的發展至關重要,是因為文化知識蘊含著有利于人的發展的多方面價值。知識有認識價值;知識的能力價值;知識有陶冶價值(精神價值),學生經過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陶冶,才能真正形成人生智慧,具有人生理想,擔當起社會責任;知識的實踐價值。
③學校教育對提高人的現代性有顯著的作用。
3.學校教育主導作用的表現:個體個性化和個體社會化
①教育的個性化功能:
教育能促進主體意識的發展,培養個體合理的自主性;
教育能促進個體特征的發展培養個體的獨特性;教育開發人的創造性促進人的個體價值的實現。
②教育的個體社會化功能:
教育促進人的觀念社會化;
教育促進人的行為和能力的社會化;
教育促進人的職業、身份、角色的社會化。
4.學校教育主導作用發揮的條件
①從學校教育內部來講:
學校教育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主觀能動性和身心發展規律。
學校教育要具有一定的辦學條件,如教育的管理方式、物質條件等。
學校教育要重視教師的素質。
學校教育的課程設置的合理性、教學方法的有效性等都制約著學校教育主導作用的發揮。
②從學校教育外部來講: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積極配合程度。
社會發展的穩定性以及社會教育與學校教育的配合程度。
科技、信息對學校教育的改造程度。
影響人的身心發展因素的理論
內發論和外鑠論:依據影響人身心發展的動因是源于內還是源于外。
內發論:
代表人物思想:以高爾頓為代表的遺傳決定論,盧梭的自然主義思想,格塞爾的成熟論(著名的同卵雙生爬梯比較實驗),孟子的性善論等。
基本觀點:強調人的身心發展的力量主要源自人自身的內在需要,身心發展的順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機制決定的。
評價:過分強調人的發展動因是由人的內在因素起決定作用的,而忽視了外部因素和人的能動性。
外鑠論:
代表人物思想:荀子,英國洛克,美國華生
基本觀點:人的發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諸如環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響和學校的教育等。
評價:都強調外部力量的意義,故一般都看重教育的價值,外鑠論的觀點也是片面的,但它研究了內發論者沒有關注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強調了外界因素對人的發展的作用。
對因素相互作用論
單因素論,多因素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