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山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在哪個校區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時間回到一年前的5月,教育部印發了《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深化行動方案》。一年來,各地各校課程教學改革深化行動陸續展開,涌現了一些新行動和新變化。這一年,越來越多的區域和學校加入到改革行列,基層改革創新的氛圍日益濃厚,不僅創生了一些新成果,也積蓄了高質量發展的動能和勢能。
————————————————
“現行語文教學如何擺脫‘重閱讀、輕寫作’的現象,如何像重視閱讀一樣重視寫作,讓閱讀與寫作在課程結構上保持適當平衡,是我們一直關注的課題。”5月16日,在廣東省深圳市龍華區教育科學研究院主辦的“讀寫平衡的教學實踐小學語文專題研討會”上,該區高峰學校黨支部書記張永梅分享了學校探索的經驗。在過去的一年里,她帶領團隊致力于核心素養導向的語文課堂變革實踐,取得了顯著成效。
這項改革的啟動有一個重要背景。2023年5月,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深化行動方案》(簡稱《行動方案》)印發。這一文件提出今后五年(2023—2027年)開展的“五大行動”任務,聚焦普通高中和義務教育新課程實施中的問題與挑戰,以施工圖的方式指導各地切實把握課程教學改革的目標任務,進而全面提高育人水平。
一年來,全國各地中小學課程教學改革開始提速、迭代,涌現了一些新行動和新變化,基層改革創新的氛圍日益濃厚。
共識:“最后一公里”在課堂
《行動方案》發布后,本報與課程教材研究所聯合推出了“深化課程教學改革筆談”專欄。一批學界專家應邀在本報撰文,針對課程教學改革應在何處深化,如何理解“深化”的內涵,如何構建基于核心素養的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新體系等問題進行了回應。
福建師范大學教授余文森認為,整體而言,改革還處在“初級階段”和“淺水區”,還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基礎教育存在的問題。為此,當下的改革就聚焦在“深化”上,所謂“深化”,一方面是對原有改革的深度持續推進;另一方面是在核心素養的新起點上,圍繞教育的根本問題確立改革的主攻方向和主題,也就是在“育人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深化改革,從而促進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形成新氣象。
在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部長、教授朱旭東看來,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深化行動的“最后一公里”在課堂,課堂上“教師教學行為和學生學習方式”要產生深刻變化,并且形成新氣象,取決于多重因素的作用,而教師多重性的角色是關鍵因素。
一線實踐者則更關注課程教學改革如何深化、如何行動。浙江省湖州市南潯高級中學校長任雪明認為,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既是一個探索實踐了20多年的“老話題”,又是一個亟須形成共識并全面實施的“新課題”。值得關注的是,《行動方案》在深刻闡述“關鍵問題”和“痛點難點”的同時,也提出了明確且切實可行的行動路線,即典型引領、持續推進。
“一線教師在實踐中要超越‘教育—教學’的思維,用‘課程—教學’的思維范式系統建設課程實施的專業制度,形成有效教學的專業技術,形塑‘教師即研究者’的專業生活,最終引領學校課程走向專業化。”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所長、教授崔允漷強調秉持“課程思維”來破解改革中各種復雜的專業問題。陜西師范大學教授龍寶新則強調,教學方式是歷次課改的重點,用好“原創探索+典型示范”的課改策略,走出一條“點上攻克、線上推進、面上成功”的中國式課改之路。
行動:把“愿景圖”變成“實景圖”
4月16日,北京市中小學課堂教學改革現場會在北京東直門中學舉行。北京東直門中學展示了語文等9個學科的19節展示課。在這次會上,“AI賦能”“跨學科”“實踐探究”成為高質量課堂教學呈現的新樣態。這是北京市教委課程教學改革深化行動的一個縮影。
2024年被確定為北京中小學“課程改革年”,北京市教委設立了一批課程教學改革試驗區和實驗校,跨學科融合、數字化轉型推動學校教育變革等成為風向標,著力引導中小學把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理念落實到教育教學的每一個環節,激發基層教學改革活力,形成課堂教學改革創新的北京經驗。
與北京一樣,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區遴選了20所課改領航學校,以“一校一策”為原則,完成至少包含“四個一”的課程實施方案,即一幅彰顯學校氣質的學生畫像、一張支撐育人目標的課程結構圖表、一本學生課程學習指導手冊、一套課程教學指導綱要,形成學校課堂教學改革的“施工圖”。這樣的探索旨在破解課程教學改革停留在少數學校、部分教師、公開課層面的困境,讓核心素養導向的課程教學規模化、常態化,兼顧區域規模效應和學校多樣化、特色化發展,形成“高原之上顯高峰”的課改區域樣態。
江蘇省無錫市梁溪區教育局近年來也在整體推進課改。本報曾以《新時代課改的梁溪“表達”》為題作了深度報道。“學得進、想得透、用得出”這“九字訣”是梁溪教育人對深度學習的本土化詮釋。“學得進”體現深度投入,“想得透”體現深度認知,“用得出”體現深層結果。基于“用得出”這一維度,無錫市東林小學以學生表現為突破口,建構了“素養表現型教學”成果,無錫市東林中學強調“想得透”這一維度,將“小先生制”引入課堂,創生了“學·問課堂”新生態。“我們課改的最大特點是每一位教師都席卷其中,實現一種‘高參與’的課改。”局長周唯巍說,“深化課改要充分釋放學校和教師的創造力,一系列推進機制解決了學校不想變、不敢變、不會變、不能持續變的問題。”
在河南南陽,該市教育局近年來發起的“十萬教師課堂教學大比武”“萬名班會課大比武”活動激發了一線教師的課改熱情。一方面讓教齡5年以下的新入職教師參賽,并對培養年輕教師成效突出的師傅給予同等獎勵,加速青年教師成長;另一方面組織“大比武”成績突出的優秀教師到外地名校學習考察,讓會改革、能改革、改出成效的好老師更好地發揮引領作用。南陽市政協副主席、市教育局局長楊文普一直倡導“課堂大于天”的理念。他認為,深化課堂教學改革,轉變育人和質量增長方式,目的是讓學生學會質疑、學會合作、學會探究,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在學生心中種下“愛國和創新”的種子。
在學校層面,一批學校開始倡導學生在真實情境中學習,走向學科實踐、跨學科實踐和綜合實踐,把育人藍圖變為生動現實。2024年1月,浙江省教育廳辦公室公布了《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深化行動方案》典型案例名單,杭州市崇文實驗學校是全省確定的64個典型案例之一。
杭州市崇文實驗學校以“實現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成長”為育人目標,以課表為抓手,生成了“靈活課表”“融通課表”“機動課表”“自主課表”四張課表。前三張課表面向全體學生,第四張課表面向部分特長學生。靈活課表旨在夯實學生的學科基礎;融通課表旨在加強學生學科實踐能力;機動課表旨在引導學生深度學習,強化學生問題解決能力;自主課表旨在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四張課表”層層遞進,橫向覆蓋全學科,縱向貫通全學段,在時間安排上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和學科特性,在空間組織上推動學生綜合發展和學科實踐落實,努力實現“基礎夯實—實踐提升—素養強化—個性發揚”的學生發展目標。
思考:如何以全局視野看教學
一年來,伴隨著基層課程教學改革行動的深化,一線校長、教師在取得一些成果的同時,也遇到了一些困惑。
“對我們來說,最有挑戰性的是大單元教學、跨學科教學和項目式學習的實施,這方面我們太需要專家引領了。”安徽省濉溪縣孫疃中心學校校長王慶蘭說。無獨有偶,重慶市科學城西苑小學校校長丁世洪也認為,目前各學科的教學依然是各自為政,教師只顧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沒有基于核心素養進行跨學科融合。“我們的教師基本上是新入職的教師,跨學科教學是難點,大部分教師還不能邁出這一步”。
上海市教育委員會副主任楊振峰在一次會議上指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各方協同互動的結果,沒有專家的引領,沒有基層學校的實踐,沒有一線教師的主動探索和有效變革,課程改革就難以取得成功。“我們要相信,推進基于核心素養的育人方式變革,是大批專家基于大量實證研究和田野研究而推出的可行方案。”楊振峰說。
楊曉哲是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系副主任,他一直致力于新技術研究。針對《行動方案》中指出的“充分利用數字化賦能基礎教育,推動數字化在拓展教學時空、共享優質資源、優化課程內容與教學過程、優化學生學習方式、精準開展教學評價等方面廣泛應用”等要求,他認為,新技術對課程教學正在產生一系列變化,這些變化不僅增強了我們在學習過程中的互動性,也使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學評更具可交互性。我們也正在形成人機共生的智慧,這正是我們面對線上線下智能系統生長出來的一種新體系。
深圳大學教育學部主任、教授靳玉樂更關注的是對改革狀況的監測。他認為,在實現育人“藍圖”向“施工圖”的轉化之后,還要開展國家、省兩級課程實施監測,研制出監測關鍵指標,重點監測課程實施狀況和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狀況,形成反饋改進機制,不斷推進國家課程方案的持續改進和優化。
山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客座教授柳夕浪則更關心體制機制建設。他說,改到深處是體制機制。課程教學改革不能只是就課程談課程、就教學談教學,而要跳出課程看課程、跳出教學看教學,能夠用明天的視角思考今天的課程,在全局的視野中謀劃局部的教學。
“深化行動方案中的新理念將帶領課程改革進入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導向的新階段,一線教師再不能‘穿新鞋走老路’,而應主動擁抱變革,成為深化課改的弄潮兒。”甘肅省蘭州市東郊學校黨支部書記朱文龍的話代表了多數學校管理者的心聲。
《中國教師報》2024年05月22日第11版
作者:本報記者 褚清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