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教育學院學報_蘭州教育學院學報好發嗎
1917年6月,深夜的紫禁城燈火通明,龍椅上的小皇帝溥儀看著面前扶持自己上位的功臣張勛,問他:“張卿,你想當什么官啊?”
張勛象征性地推拒了幾次,然后吞吞吐吐地說:“那就讓我當個直屬總督吧。”張勛是給自己謀了個官位,可在復辟中對他多有幫助的康有為就慘了。
為了搞復辟,康有為各種奔波,想拉攏更多人支持恢復帝制,為此不惜和自己的學生鬧翻。
張勛大刀闊斧的進京時,康有為為掩人耳目還剃掉胡子喬裝一番。
本來就沒辮子,現在又沒了胡子,站在一群復辟大臣里面,康有為顯得格外突兀,有人笑他:“你這也不像是復辟的人。”
康有為無奈解釋道:“戊戌變法失敗,我流亡海外時就剪掉了辮子,辛亥革命后才重新續發,所以辮子才這么短。”
按道理,康有為為復辟盡心盡力,殫精竭慮,論功行賞也得是排在首位。
結果復辟成功后,他提出想當內閣大學士,也就是文官之首時,被瑾太妃一口否決。
原因竟是沒有胡子!這能怪康有為?
辛亥革命取得勝利后,清政府徹底倒臺,溥儀被迫宣布退位。
1912年,在孫中山先生的妥協退讓下,袁世凱成為了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3年,根據憲法流程,袁世凱被選為正式大總統,國家開始實行民主共和制。
彼時的康有為在海外聽到這個消息后,接連登報發文分析歐美國家的政治體制,稱:民主共和不符合我國的國情。
但康有為一介文人,手里無權,也沒人肯聽他的,他只能暫時等待機會,另謀他路。
很快,康有為要的機會就來了。
1917年,張勛帶著五千辮子軍進入北京城,在解決了一些雜事后,直接進入宮中于6月30日晚上,籌劃復辟事宜。
7月1日凌晨1點,張勛穿著藍紗袍、黃馬褂,戴上紅頂花瓴與部下來到皇宮中,此時的溥儀正在床上睡覺。
張勛不顧他人阻攔,掀了溥儀的被子,將其從床上“請”了下來,讓他登基。
11歲的溥儀驟然被人從夢里弄醒,又看到房間里站了不少人,立刻就被嚇哭了。
哭聲很快就驚動了瑾太妃和其他皇族成員,他們聞聲趕來,紛紛質問張勛要干什么,張勛大聲說,皇上今天要復辟了。
聽到張勛的話,瑾太妃立馬開口拒絕:“張勛啊,這事可不能胡來。”她并不認為復辟能夠成功。
但張勛對復辟可是信心滿滿。
在未進京前,他在自己的大本營徐州,先后秘密召開了四次復辟會議,成立13省督軍同盟,得到了各路軍閥的支持。
期間,康有為也沒少被張勛邀請為座上賓,給他出謀劃策,共商大事,倆人還被并稱為“文武圣人”。
而張勛為什么要拉上康有為搞復辟?除了康有為本身就是清朝遺老,他更看上了康有為的學生梁啟超。
畢竟梁啟超如今在民國也是舉足輕重的人物,蔡鍔將軍都是他的學生。
可此時,康有為和梁啟超已多年未見,革命道路明顯兩極分化,康有為死守清朝,渴望恢復帝制,而梁啟超受孫中山先生新思想的影響,轉為革命派。
但為了給復辟的成功加重,康有為還是連夜來到了梁啟超的住處,準備說服他助自己一臂之力。
見到梁啟超后,康有為連打感情牌,稱:“前些日子我60大壽,得意弟子中就你一人沒到,我心里好生失落。”
一番言語寒暄下來,梁啟超面露愧色,看時機合適,康有為直入主題,讓梁啟超附耳過來,道:“皇上就要復辟了。”
談及此事,康有為的喜形之色溢于言表,再言:“我冒險前來,你可一定要幫我啊。”
梁啟超知道這是逆歷史潮流而上的事情,不愿幫他,康有為試圖再勸說,梁啟超直接拿來戒尺跪下:“你今天就是打死我,我也不能應你。”
見梁啟超態度堅決,康有為轉身離去,師生二人徹底鬧翻。
可見,張勛復辟成功離不開康有為不遺余力的支持,那之后康有為又得到了什么呢?
入京當天,張勛連夜寫好了“黎元洪奏請歸還國政”的奏折,逼得黎元洪逃去了東交民巷荷蘭使館。
溥儀重新坐上了龍椅。
大事已成,康有為向張勛提出自己想當內閣大學士(等同于宰相),想著憑自己的資歷和付出,這官位非他莫屬。
隨后,張勛把他的想法告訴了溥儀,溥儀還沒說話,旁邊的瑾太妃就笑了:我大清可從來都沒有沒胡子的“宰相”,最后只給了他一個弭德院副院長的職位。
雖然拿胡子定官位,是滑天下之大稽。
但沒有胡子,真的能怪康有為?
康有為一生都在為清朝變法奔波。
1895年4月17日,《馬關條約》簽訂的消息傳出,臺灣被出賣給了日本,一時之間,群情激奮,人民悲憤又無奈。
5天后,康有為洋洋灑灑寫了上萬字的《上今上皇帝書》,請求光緒帝拒和、遷都、練兵、變法。
雖然并沒有被朝廷采用,但康有為率先提出變法的舉動,也讓他被稱為中國黑暗時期最先醒過來的人。
1895年8月,為了組織和發展維新派力量,康有為在北京和學生梁啟超等人組織了強學會,這也是清末年間創立的第一個維新派政治團體。
在這期間,康有為維新變法的道路逐漸走向成熟,即讓中國走向君主立憲制。
漸漸地,康有為的維新變法也得到了更多有志之士的支持,終于在1898年,光緒帝召見了康有為,并任命他為總理衙門章京,專門上奏,全權負責變法的事情,也就是“戊戌變法”。
主要就是朝廷要多用維新人士,傳播新思想,開放言論,取消多余的衙門和沒用的官職等等。
但這些政策實施后,難免會觸碰到朝廷上守舊派的一些利益,慈禧太后這個守舊派的領頭人可就不愿意了。
慈禧一出手,這變法的事情就沒下文了,康有為也逃去了海外。
在海外流亡期間,康有為并沒有停止他的變法,他游歷歐洲各國,聲稱自己持有光緒帝的衣帶詔,吸引一些海外愛國華僑,組織了保皇會。
但辛亥革命后,清朝的封建帝制被推翻,民主共和明顯更得人心,康有為想要的君主立憲看起來是希望渺茫。
而袁世凱實現了他的這個想法。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凱宣布稱帝推翻共和,推行尊孔復古,君主立憲制,這一切看似都和康有為所期望的一樣。
但康有為沒有為此高興,反而怒斥袁世凱是不忠不義之人。
康有為這么贊同君主立憲制,為何袁世凱復辟稱帝的時候,康有為沒有站出來呢?
因為康有為一直記得,在戊戌變法中,是袁世凱出賣了他們,導致皇帝被囚,慈戊戌六君子被殺,自己逃亡海外十幾年。
除了恨袁世凱外,對于袁世凱自己當皇帝,康有為也是非常憤怒的,因為他一直覺得,君主立憲就是“保皇”,而保皇就是保清。所以他怒斥袁世凱,支持張勛。
張勛就和袁世凱不一樣,雖然都是要復辟,但張勛沒想著自己當皇帝,他是一股腦地想推溥儀上位。
這個想法和康有為不謀而合,倆人很快就統一了戰線。
袁世凱死后,黎元洪繼任總統,段祺瑞任內閣總理。
期間,這倆人因為要不要對德國宣戰意見不和,黎元洪直接罷了段祺瑞的職,段祺瑞撂挑子拍拍屁股回天津了。
其他督軍接連黎元洪找事,黎元洪沒辦法了,腦袋一熱就干了引狼入室的事,讓張勛進京調解。
沒想到張勛一進京就把溥儀推上了皇位。
黎元洪懵了,段祺瑞高興了,因為這本就在他的計劃之內:借張勛之手趕走黎元洪。
黎元洪擺不平張勛,段祺瑞就趁勢打著“再創共和”的口號殺回了北京,僅12天,溥儀再次宣告退位。
短暫的復辟失敗,張勛灰溜溜地逃走,選擇在天津安享晚年,后因病逝世被溥儀追封謚號為“忠武”,到底也不枉他對滿清的忠肝義膽。
而康有為因為胡子沒當上文官之首,他十分氣憤,但又覺得瑾太妃說得對。
于是在復辟期間,四處求購生須水,每天都要涂抹好幾次,就為了讓胡子快點長出來。
結果沒等胡子長出來,外面就變天了,溥儀退位,張勛復辟失敗,黎元洪下臺,馮國璋走馬上任當了總統,君主立憲也就此打住。
康有為一看這清朝復辟是徹底沒希望了,趕緊喬裝逃往上海,之后在茅山隱居,搞了半天到頭來也只是一場空。
康有為此人作為保皇派,始終忠于清朝,為了維護清朝的長久統治,大半輩子都在搞變法。
按君臣關系,他實乃大清的肱骨之臣,但究其一生,很難說他是一個好人還是壞人。
早期的他是維新運動的領頭人,提出變法想要救國救民,為此被慈禧太后追殺逃亡,從這方面來看,他是個“好人”。
但到了日本,康有為組織保皇會,收了不少“會費”,完了又去各國游山玩水,購買房產。
途中還“拈花惹草”,視自己提出的一夫一妻制于無物,一生共娶一妻五妾,其中還有日本人,這也是他身上被詬病的一點。
后來他又跟隨張勛大搞復辟,逆流而動,最終的結局證明了君主立憲制并不適合中國,他的思想主張是錯誤的。
由此,世人也對其品行褒貶不一。
[1]劉學軍.論康有為維新變法思想的形成[J].求是學刊,1995,(03):110-112.
[2]王婧婭.“丁巳復辟”中的康有為[C].華東師范大學,2016.
[3]戴逸.戊戌變法中袁世凱告密真相[J].江淮文史,2010,(06):4-13+1.
[4]江峰;汪全模.康有為與袁世凱的帝制復辟新論[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02,(01):42-45.
[5]史輯.重評戊戌變法運動[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1993,(05):6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