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前三分鐘教育內容(課前三分鐘教育內容安全)
◆點擊右上角【關注】,我是”馬老師陪你一起學語文“。
◆本文字數3122字,讀完全文大約8分鐘。
做班主任都有這樣一種強烈的感受,每天早早地來到教室,看著學生們一個接著一個,井然有序地進教室坐到座位上,心里定心;遇到有事晚到了,就會莫名其妙地擔心:有沒有學生沒來?會不會吵翻了天?有沒有班干部領讀?搭班老師會不會忘記昨晚的請托?那小心臟是“撲通撲通”的慌張不定,即便趕到了學校,也是腳不踮地,不進辦公室,直奔教室眼見一眾學生毫發無損才心安。
早到放心,晚到撓心,班主任這種候課候學生的方式,是多年形成的職業習慣和職業素養,說到底就是在爭取工作的主動作為;這種看似不起眼的心理狀態,就是體現了教育的情懷。那么,早早地進入了教室準備上課前的那段時間里,班主任或科任老師會做些什么呢?
- 坐下來批會兒作業,偶爾找學生面批或找其訂正;
- 與學生相顧無言,站等上課鈴聲響起;
- 翻閱備課筆記,準備開場導入;
- 繞著教室走廊轉轉,順便檢查一下地面衛生……
課前的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不短,能不能用來安排一點實質性的師生互動,將貌似枯燥乏味、卻又極其重要的思政教育落到實處呢?試試小創意“課前三分鐘”吧!
所謂“課前三分鐘”,是指班主任根據班情,利用課前零散時間或辟出課堂40分鐘的前三、五分鐘時間,專門組織開展蘊含教育契機和內涵的一種教育教學活動。該創意摒棄簡單粗暴的說教、有板有眼的啰嗦,而是針對學生身邊鮮活的教育契機,開展內涵豐富、形式多樣的小活動、小項目、小互動。
從發展維度看,小學生正處于價值趨向形成的重要時期。心理學研究表明,對兒童觀點采擇的適當干預,能正向引導其價值觀的發展。班主任要成為塑造小學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常態化地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 小張和小李昨天放學時打架了,有孩子來匯報了怎么警示所有學生?
- 小徐早上進校主動和值日老師打招呼,被廣播表揚了怎么引導大家?
- 調皮的小王幾次進教室都把門“咣當”一關不準后面的同學進來,怎么不讓大家效仿?
- 有些逆反的小薛做操時故意“手舞足蹈”,引得后面的男孩子跟著瞎做,怎么處理?
- ……
德育無形,潤物有聲。這樣的小事每天都在真實地發生著,有心的班主任就會善于抓住每一個現象或個例,有的放矢地納進“課前三分鐘”的內容里。從這個角度來說,“立德樹人”思想到了一線班主任的工作中,就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論,而是指導實踐的理念,是想方設法轉化為學生喜聞樂見、易于接受的教育形式。
小學生的年齡特征決定了不能持久做到注意力集中、專注,所以用三、五分鐘進行教育,效果是明顯的。但是,這會不會占用了學生課間休息的時間,剝奪了學生放松調節的自由;就是放在課上分出的三、五分鐘時間,又會不會是在占用課堂教學時間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占用時間不是班主任的本意,讓學生得以從中受益才是初衷。小學生在校學習6小時,如在校就餐時長就將達8小時,且是以課堂聽講的時間居多,對活潑、好動的小學生來說,難免會出現“言者諄諄,聽者藐藐”的情形。與其抱怨學生難以教育、聽課效率不高,不如另辟蹊徑,嘗試新的實踐路徑。
- 可以是督促學生整理好文具、書本,養成上課前的準備習慣,靜等上課;
- 可以說天氣變化,提醒家人添衣蓋被、雨天防滑;
- 可以聊個人衛生,小剛的短發顯得有精神,小方的指甲剪得很干凈;
- 可以話節日,勞動節去哪兒出游,兒童節怎么來慶祝;
- ……
“課前三分鐘”的形式不用刻意,效果才顯用心。班主任還可以安排講幾則小故事、名言、警句欣賞。一個故事,能讓學生們課間多了津津樂道的話題;一句名言,或許會讓學生們記得很長一段時間。精彩的“課前三分鐘”,能讓學生的注意力很快地轉移到課堂上來,也能調和師生間的情感距離,營造其樂融融卻又時時育人的思政氛圍。
“課前三分鐘”創意,要的不僅僅是班主任單一的德育實踐來彰顯班級管理工作的高超智慧,還要引導、動員所有的科任老師都能參與進來,將“課前三分鐘”安排進每一門學科、每一節課堂,將課堂四十分鐘變為“3+37分鐘”的教學模式,從而拓展該創意的實際作用,即從學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轉向全面培養能力、展示才藝、培養自信的“學生秀場”。
- 數學課,數學老師可以開展口算小比賽活動,屏幕出示口算題目或是口算本,限時三分鐘完成,當堂出結果每天一評比;開展“小老師”精講數學題活動,每次兩、三名學生,各講一道易錯題,讓“學進去、講出來”的學習理念輕松實現;開展學習經驗或優秀作業介紹活動,強調了作業方法的同時,還用表揚先進激勵了大家。
- 英語課,英語老師可以開展“一分鐘新聞口語發布”活動,既讓學生關心到了時事,還練出了英語口語的水平和大大方方開口表達的膽量;開展“每天一故事”活動,按著學號或抽簽安排一名學生講一則英語小故事,時長不超過三分鐘;開展“每天一首歌”活動,學生放歌一首,老師打著節拍、眾人和唱,英語訓練的教學目標愈發接近。
- 音樂課,音樂老師可以開展“才藝表演”活動,自由報名,每天限定人數,時間可以從三分鐘延長至五至十分鐘,增強展示學生的技藝與自信心的同時,也吸引了更多孩子堅持發展才藝的決心;開展“經典賞樂”活動,每天一首曲子,靜靜地聆聽,音樂老師加以三言兩語地點評,陶冶著學生的稚嫩心靈。
- ……
教育學生不是班主任的專利,所有的課程都有著育人的功能,所有的教育人都有著育人的責任。班主任要整合學科資源,取得家長的大力支持,也要發揮班干部的作用,讓“課前三分鐘”創意能從一定程度上賦予積極向上的正能量,鍛煉到學生,利于學生的正向成長。
一般人對于班級管理的理解是,鈴聲一響,學生就會迅速回到教室并做好下一節課的準備工作,安靜地等待老師來上課。而事實是,眼下的小學生并未受到過于規矩的紀律約束,尤其是上音、體、美等術科課前,異相叢生:
- 鈴聲響起才起身去上廁所;
- 說說笑笑,全然不當回事的;
- 搶奪學習用品搞惡作劇的;
- 探頭探腦窺視窗外的……
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每堂課前班主任或老師都要停下來整頓紀律的話,完全可以有效地組織開展“課前三分鐘”,只有激發出大部分學生的注意力,才能獲得意料中的效果。且不同的年段有不同的應對,以保證創意實施的效果,以語文為例加以解析。
- 低年級:吵鬧的課堂可能會超出想象,小朋友個人的自信展示能讓喧鬧聲立即得以安靜,羨慕守紀律的孩子得到了上臺的機會,也在老師的刻意安排下,讓那些略顯膽小、不說話的小朋友變得開朗、大方、自信。也許就是簡單的“臨時說話”,也能展示小朋友充滿鮮活色彩的趣味生活。
- 中年級:“日記分享”讓學生更多地了解到了他人的生活題材,堅持不斷分享,自然而然地產生成就感,也充實了孩子們的作文素材。“美文推薦”活動,可以注重句段評價的環節,表達自己獨到的見解和主張,也易于讓老師捕捉到學生的思想動態,培養學生的思辯能力和批判性思維,進行思想教育的引領與滲透。
- 高年級:“每日辯論”活動則更具針對性,讓追求個性張揚、思想獨立的高年級學生也能得到肯定、認可、尊重、理解的評價;“一天一演講”活動可以展示孝敬父母、爺爺奶奶的故事或做法,在真實事例中悄然引發學生內心的良善。
多年的實踐顯示,“課前三分鐘”可以有效調節小學生的心理狀態,引導進入良好的學習狀態;可以調節沉悶的課堂氛圍,帶來新鮮“空氣”,激發熱情;可以增加班主任和授課老師組織教學的趣味性,提高教學效果……“課前三分鐘”最重要的是,指向的是學生真實的發展需求,實現的是學生真實的素養發展。
我是“馬老師陪你一起學語文”,點擊“關注”,交流更多教育的話題!
班主任微創意目錄:(持續更新中)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