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勞動教育;學校勞動教育簡報
■新視線·勞動正當時
2020年,位于湖南省益陽市赫山區龍光橋鎮的天成垸中學只有100多名學生,生源流失嚴重。但短短幾年時間,該校生源大幅回流,目前在校生達到560人。說起其中的原因,該校教師們都說:“勞動教育讓學校充滿了活力,進而讓學校充滿了魅力。”
“你看,我們不僅建好了勞動基地,還自編了勞動操,在市里獲得了一等獎,舉辦了勞動趣味運動會、勞動減壓活動,并且把勞動教育與語文、數學、生物、化學等學科有機融合起來,帶動了教育教學質量的全面提升。”天成垸中學校長劉麗萍一邊向記者展示手機里有關學校開展勞動教育的視頻,一邊介紹學校發生改變的原因。
天成垸中學的變化是赫山區開展勞動教育的一個縮影。2021年,赫山區被評為全國中小學勞動教育實驗區。短短幾年時間,該區從零起步、區域鋪開、縱深推進,實現了勞動教育大變樣。“發生了格局性、歷史性變化。”赫山區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張伐表示。
張伐介紹,最明顯的變化就是勞動教育從“一課”走向了“一育”,從過去自發的、零散性的課程或活動,走向了系統化、規范化、課程化,全區115所中小學校均有理念、有基地、有課程、有隊伍、有評價,基本建立起了勞動教育的“大廈”。
近年來,該區全力打造“一核引領、兩全貫穿、三方協同、四輪驅動”的勞動教育“赫山模式”,“一核”即“以勞立人 服務成長”為核心,“兩全”即全學段、全學科,“三方”即家庭、學校、社會,“四輪”即網格化基地、體驗式課程、雙師型師資、多維度評價,勞動教育實現了“提檔升級”。
課程建設是重中之重,赫山區教育科學研究培訓中心在勞動教育必修課程基礎上,研究重構以“勞動與成長”為主題的勞動教育系列課程,各學校結合辦學實際和特色,打造勞動教育特色課程,“農博士大講堂”“農業前生—今生—未來”“豆苗的誕生”“蠶的一生”等特色課程紛紛誕生,已有40余所學校實現“一校一品”。
目前,赫山區全區各學校采用“必修+選修”“項目+清單”“規定+自選”等多種課程形式實施勞動教育,引導學生在多樣化、情景化、真實化的勞動實踐中感知勞動魅力,享受勞動樂趣,培育勞動精神,實現高效勞動教育。
更深層次的變化也正在發生。2021年,赫山區教育局引進了勞動教育教研員肖紅球,分別成立了赫山區肖紅球勞動教育工作坊和肖紅球勞動教育工作室。在她的引領下,以項目化學習為主要方式,以勞動教育帶動“五育”并舉的創新路徑,正讓赫山教育迸發新的活力。
滄水鋪鎮芙蓉學校開設了科技共創課程、田園共生課程、家庭共育課程、校園共融課程、藝術共享課程等五大勞動教育項目,甄選了農業生產經驗豐富的教師、信息素養好的教師和既細心又有專長的教師分別擔任項目組組長,為六至九年級學生設計了不同的內容和課時,跨學科進行學習。
“將每一個勞動課程當作一個項目來開展,既保障了其他學科的正常教學,使學生能夠從不同角度理解和掌握知識,又在各學科有機融合中,滲透了勞動教育。”滄水鋪鎮芙蓉學校校長蔡益可說。
“落實‘五育’并舉,推動教育改革發展,勞動教育是一個很好的抓手。”張伐說,赫山區將繼續著力研究全域勞動教育,讓勞動教育在“五育”中有位置、有分量,推動區域教育高質量發展。
《中國教育報》2024年05月22日第3版
作者:本報記者 陽錫葉 通訊員 趙曲才 裴妤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