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一教育
在2017年通過國家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縣(市、區)督導評估的基礎上,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區圍繞破解城區學位供給不足、城郊學校優質教育資源不均衡且部分校舍閑置等問題,探索實行集團化辦學改革。截至新學期初,各項教育教學管理呈現多重效果:教育資源實現存量盤活,整體辦學能力不斷增強;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公平高質需求得到滿足;創新提升教育治理水平,激發教育改革活力,進而實現讓每個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質量的教育。
組建教育集團,形成管理“共同體”
集團化辦學是通過盤活現有存量,優化資源配置,整體帶動提升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實現集團內每所學校的優質均衡發展,是緩解當前學位緊張、教育資源不均衡等問題的有效途徑。特別是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和“全面二孩”政策的實施,一方面區直小學學位供給愈發緊張,“原地打轉”增加學位已接近極限,“大班額”問題十分突出;另一方面城郊農村小學學生數量逐年減少,部分校舍閑置,教師教學積極性不高,學校缺少生機與活力。
基于以上“擠”與“閑”并存的現實問題,2017年冀州區第三實驗小學與冀州鎮第四小學實施了“聯合校一體化”管理,作為集團化辦學改革的雛形,運行效果顯著。為了擴大改革范圍,2018年組建了冀州區第一、第二、第三實驗小學三個教育集團,分別與其相對較近的城郊小學形成“1+1”模式,帶動城郊薄弱學校發展,逐步擴大了優質教育覆蓋面。在集團“聯合校一體化”管理中實現三個統一:制度機構統一。集團下設區直和城郊兩個校區,在學校發展規劃、資源共享、教學安排、教研教改、干部教師分工、考評量化六個方面做到全部統一。教育集團設集團理事會,負責組建統一的集團黨支部、工會、少先隊組織和中層職能科室等內部管理機構。人員管理統一。集團理事會統一管理集團各校區所有干部教職工的崗位分工、調配交流、量化考核、績效分配、評優評模、表彰獎勵、職稱評聘、紀律懲處等。資產管理統一。城郊校區固定資產暫時保留在原學校名下,根據發展情況,按照相關審批手續,或逐步整合到教育集團名下,或培育孵化新的教育單位。集團理事會統一管理使用所有資產,負責各校區基本建設、維修改造、后勤維護、安全保障、住宿管理、學校食堂等工作。
借力名校效應,促進發展“一體化”
家長擇校,擇的是學校管理和優質師資。因此,校長和教師交流是實現教育質量均衡的基本條件。在這方面,冀州區主要抓了三點:一是管理團隊“往下走”。區直校區留一名副校長負責常務管理,集團領導班子全部到城郊校區辦公,消除社會上城郊校區是“分校”的顧慮。二是優秀師資“往下走”。城郊校區主科全部由區直校區的名師和骨干教師擔任,交流到城郊校區的教師,同等條件下學期量化、評優評模、培訓進修、績效福利等給予傾斜,提拔任用、職稱評聘、崗位晉升等予以優先。三是教育教學“六統一”。各校區教育教學做到“六個統一”,通過理論學習、集體備課、集體教研、名師工作室等措施,建立優質教學資源共享平臺,同步提高集團內各校區的教育教學質量。
統籌合理分流,有效疏解“大班額”
有序穩定分流學生是疏解城區“大班額”的關鍵一步。為此,各集團因生因校施策,分階段做了大量工作:一是改善城郊校區就學環境,吸引學生分流。暑假期間,投資300余萬元對城郊小學校區的校舍、教室、餐廳、操場等硬件設施進行改造提升,并提供了中午食宿、半住宿或走讀三種方式供學生家長選擇,城郊校區的吸引力明顯增強。二是分類施策,鼓勵學生分流。通過細致的調查,把分類重點放在了有校外托管需求的學生身上。通過多種形式對城郊校區的辦學優勢、校園建設、師資配備、發展規劃等進行宣傳,并召開集團化辦學工作專題家長會,針對分流目標學生,分別與家長進行座談,較好地解決了部分家庭存在的孩子放學后“無人管”、家庭作業“無人看”的問題,既有效緩解了家長托管輔導的經濟負擔,又為孩子們創造了更加安全、舒適的學習環境,得到了學生家長的廣泛認可。三是分類招生和學籍管理,保障學生利益。集團內各校區單獨設定招生區域,嚴格執行劃定區域內招生政策,不得擅自跨區招收學生,不得隨意突破招生計劃或擴大班額,保持集團各校區現有學生穩定。
下一步,冀州區將在總結集團化辦學改革經驗的基礎上,逐步深化推廣“1+1”或“1+X”集團化辦學模式,不斷拓寬集團化辦學范圍。在適當時機,以義務教育階段為試點,成立城區教育管理中心,加強優質教育資源的培育、配置和輻射,促進優質資源共享、質量效能提升,形成新的教育資源優質均衡共同體,發展更高質量、更加公平的冀州教育。
(作者系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區教育體育局黨組書記、局長)
《中國教師報》2018年11月07日第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