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性教育
近期,《小學生性健康教育讀本》事件在網上傳得沸沸揚揚,引來無數家長的質疑,普遍認為這樣的性教育太“赤裸裸”了。
這樣一本書的出現,為什么會有如此大的反應呢?這也正是我們國家在這方面起步相對較晚的原因,總感覺“性”是一個難以啟齒的話題,國人都是“談性色變”。
那么,我們來看看其他國家是如何對待性教育的吧,或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發。
美國:性教育覆蓋幼兒園至中學
在美國,性教育是青少年的必修課。美國孩子的性教育從幼兒園就開始了,直到高中畢業,全美95%的中學都對學生進行性教育。很多州通過了性教育法律,并要求重點教授預防艾滋病的知識。
研究表明,在美國38%的中學生想和父母討論關于性的問題,65%的父母和孩子談論有關性的問題“覺得自然”或“很自然”。另一項研究發現,94%的父母和孩子談論過性的問題,超過一半的父母和孩子談論過青春期、性和生殖、艾滋病和同性戀等問題。
美國學校里的性教育大體分為兩派:全面性教育和禁欲性教育。主張全面性教育的人認為,應當教育年輕人在感情和身體成熟前禁欲,但是也應該教給他們避孕和防病的知識。禁欲派則強調杜絕所有婚前性行為,不要講授避孕防病等知識,并認為如果講授,則是在鼓勵青少年發生性行為。有近三分之二的美國學校實行全面性教育,即教育年輕人不要急于發生性行為,如果發生,則要采取安全措施。
美國政府1981年通過了《青少年家庭生活法》,以阻止青少年婚前懷孕。該法通過后,美國國會每年都要撥款600萬-1800萬美元宣傳節欲。1996年開始,聯邦政府斥資2.5億美元制定了一個五年計劃宣傳節欲,其后這項計劃的資金增加了30倍。要獲得這項資助,學校必須教授下列內容:節欲是惟一肯定能夠避免婚前懷孕和性傳播疾病的措施;彼此專一和忠誠的婚姻關系是性行為的典范;婚前性行為對心理和身體都有害;婚前生育會傷害兒童、父母等。
事實表明,全面性教育并未使美國青少年的性活動或性伴侶增加,青少年的避孕意識明顯提高。一半以上的美國人認為,年輕人對性的表達和關注是其成長過程的一部分,處理這個問題的最好方式就是提供知識和服務。
英國:性教育立法列入必修課
英國引入性教育的時間不晚,但是一直沒有要求所有學校都開課,而且教授方式也是各行其是。2017年初,英國終于決定以立法形式,正式將性教育列入全國必修課程,所有11歲以上的學生都要接受這種教育。
英國教育部發言人表示,2000年以前制訂的那種松散和任意選課的規定已經過時,現行的性教育將在政府部門的監管下統一傳授性生理知識,指導孩子們建立健康的兩性關系和防止疾病等,同時保留學生和家長在他們感到不舒服時終止和退出該課程的權利。
最新的英國立法中,還緊跟時代的腳步,增加了對兒童保護的條例,包括教育孩子們抵制由電子技術傳播的信息、笑話和圖片以及報警的途徑。同時也規定,向未成年人發送此類語言、視頻和圖片的將被起訴和懲罰。據報道,英國小學生性犯罪案例近四年來增加了近兩倍,有些專家認為性教育需要進一步普及。
在課堂上,老師們從講解性別差異開始,不避諱性愛、生育以及相關疾病的傳播。但是課程重點放在對人的尊重,兩性相互之間的坦誠、平等和責任上。課堂上不評判性經驗的對錯,但是對所有孩子的提問敞開解答,并鼓勵孩子們將自己的想法告訴父母,在兩代人之間開誠布公地討論,消滅神秘感和壓抑感,以降低孩子遭到性傷害的可能性。
■鏈接
部分國家性教育做法大掃描
法國
從1973年起,性教育課就是法國學校課程的一部分。至今,法國的性教育體系已較為完善。法國教育部規定,8年級和9年級的學生需接受30至40個小時的性教育。不過,一部分涉及性的知識2年級的學生已有所接觸,然后在4年級會學到與人類生殖相關的基礎知識。
芬蘭
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芬蘭全社會的“性教育”觀念開始發生變化,政府、教育部門、學校、老師、家長們越來越認識到對青少年進行正面性教育的重要性,一面加強性道德教育,一面從性保健出發進行性知識教育。性教育大大方方地走進了中小學課堂,各種各樣的性教育出版物圖文并茂,連娃娃都有性教育小兒書。30多年過去了,芬蘭的性教育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效,芬蘭的性教育被世界人口與發展會議樹為典范。
日本
當前日本大多數小學都已普及性教育,學生從3年級(9歲或10歲)起開始強制接受性教育,主要內容包括女性例假和男性生理問題。而到了中學,學生們已經可以從課堂上學到一些粗略的避孕知識了。
瑞典
瑞典是世界上最早開展兒童性教育的國家之一,其性教育亦稱“避孕教育”,成為世界性教育的典范。瑞典從1942年開始對7歲以上的少年兒童進行教育,教師采用啟發式、參與式和游戲式的教學方法,內容是在小學傳授妊娠與生育知識,中學講授生理與身體機能知識,到大學則把重點放在戀愛、避孕與人際關系處理上。
新加坡
新加坡教育部制定了一個系統的性教育方案,并為中學低年級學生設計了一套多媒體性教育教材《成長歲月系列》。另有三個《成長歲月系列》教材將陸續推出,它們適用于小學高年級、中學高年級和中學以上的學生。
□文/本報記者 鄧麗 綜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