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年鑒;中國教育年鑒書1982.1984年書有收藏價值嗎
1982年初,時任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上海分社負責人、老報人陳虞孫親自拍板,讓我在總編室主任、老革命胡實聲的直接領導下,在教育部黨組的領導下,任責任編輯,負責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教育年鑒《中國教育年鑒(1949-1981)》的編輯出版工作。
從1982年年底我赴京組稿,到1983年7月至8月在青島進行終審;從1983年年底付梓,再到1984年9月這部320萬字、50余幅照片、400多張圖表的新中國第一部《中國教育年鑒(1949—1981)》正式出版、發(fā)行,真是“事非經過不知難”。
我作為責任編輯,要求重視編書質量,主要有幾條:一、稿件質量要高。稿件一定要觀點穩(wěn)妥、材料準確、條理明晰、敘述簡明、寓評于述、不空發(fā)議論。二、政治用語要準。全書以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決議為指導思想,以中央有關文件對各個時期教育工作的問題的結論為依據,進行細致認真的終審,避免出現(xiàn)政治性錯誤。怎樣理解教育在整個現(xiàn)代化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怎樣開創(chuàng)教育事業(yè)的新局面?怎樣全面理解黨的教育方針?既全面回答問題,又確保沒有疏漏偏誤。三、資料取舍要嚴。這方面可用“全、細、精”三字概括,即,資料搜集全面,資料鑒別細致,資料選擇精到。抓住這三點,就能做到詳略得當。四、文風要佳。在我看來,年鑒文風問題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要做到文字洗練,邏輯性強,條理明晰,表達準確。其中邏輯性問題,既注意了整本書的邏輯編排,條目之間的邏輯聯(lián)系,又注意了條目內部的文字表達邏輯。二是注意了各條目風格上的一致性。一部300余萬字的大型年鑒,有130多人合作編寫,各人的文風不可能相同,這要求我們進行切實的加工,使之大體上一致起來。如中專司的稿件,原有30萬字,經編輯加工,壓縮成9萬字,精煉多了。當時,由教育部黨組成員張健掛帥,由教育部辦公廳副主任周玉良、秘書處處長張鴻治具體協(xié)調,著名老教育家楊秀峰等130多位專家學者共同撰寫、審稿,大家各司其職、同心同德,成書還是符合這四條要求的。
讓人難忘的是,1983年8月,當我?guī)е鴰资畟€卷宗袋的書稿,從青島坐船抵滬時,鄧偉志大哥冒著39攝氏度高溫已在碼頭等候,護送回家。令人感動的是,對于我放棄國慶休假、連續(xù)3個多月日夜編輯加工,終于保質按期付印的工作實績,分社領導給予了嘉獎,一次性獎勵我300元。
1984年10月,我受命聯(lián)系中央及上海新聞單位出席了在我社會議室召開的年鑒推介會。10月25日《文匯報》2版頭條刊發(fā)了年鑒出版的消息,12月3日《文匯報》4版頭條又發(fā)表了我寫的書評《宏偉的教育畫卷》,《》《光明日報》《解放日報》《新民晚報》《書訊報》等報刊也紛紛刊發(fā)消息與評介文章。得益于良好的內容質量與有效的宣傳推介,此書訂閱發(fā)行供不應求,取得了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雙豐收。
這正是:
中國首部稀勝金,資料編撰全細精。與有榮焉慰吾心,往事歷歷總關情。(陳賢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