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 教育;廣州教育共享課堂
人工智能時代,中小學生該學些什么、怎樣有效學習?中小學校如何開展科學教育?5月22日,廣東華僑中學舉辦“智能未來”教育部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建設暨科普教育研討會。會上,專家學者圍繞“人工智能時代,中學生應掌握哪些核心競爭力”這一話題展開交流。
學好基礎知識才能靈活運用新技術
“有學生說,現在很多事都能通過人工智能完成,是不是可以躺平了?”廣東華僑中學副校長陳磊說,在技術快速更新迭代的背景下,如何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成為一線教育者思考的問題。
中山大學人工智能與無人系統研究所所長黃凱認為,科技革命往往伴隨著舊技術的淘汰和新技術的產生,有人失去工作的同時,也會出現新的工作機會,“學生首先保持開放、好奇的心態,努力學好基礎知識,才能掌握、運用好新技術”。
人工智能技術的推進,會替代人的文藝創作嗎?
華南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全宇暉以寫作舉例。他認為,目前的機器只能在語序、表達這些外在的形式上做文章,而我們要表達的思想才是作文的“靈魂”,“技術越是發展,我們在內容上的創作就越重要,有思想才能寫得好、畫得好、做得好”。
“古語有言,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家長和學生應該創造機會多出去走走,感受這個世界,找到自己的興趣點,并以興趣為基礎深入開展學習探索。”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博士李淑說,熱愛是科技創新的原始推動力,學生們要努力發現并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
廣州1589所中小學校開齊人工智能課程
青少年正處于培養科學興趣的重要階段。中小學校如何開展人工智能教育?
“廣州推動1—8年級人工智能教育普及,目前全市1589所學校都開齊開足了人工智能課程。”廣州市電化教育館副館長羅勝濤說,如今我們更強調的是“人工智能+”,就是利用人工智能技術賦能各行各業各種場景,幫助我們學習和生活。
不言而喻,人工智能也可以賦能課堂教學。
“借助人工智能技術可以精準診斷學生對某一個學科甚至是某個章節、知識點的學習情況,‘對癥下藥’提高教學效率,也讓學生們更快掌握知識。”廣東華僑中學副校長麥劍文說,中小學校要積極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推動教育教學改革。
他認為,科學教育不是要求每一個學生都能有產出成果,而是讓他們知道,人工智能時代自己該學什么、如何借助技術更高效地學。
全宇暉是廣東華僑中學2004屆校友,“那時候學校會開設flash、office這些有趣的課程,我也跟著學校的信息老師學編程和數據結構,逐漸對計算機越來越感興趣,后來就報考了計算機專業。”
在全宇暉看來,課堂科學教育是啟發學生科學興趣的重要途徑。
在現實生活中發現問題
“廣東人喜歡吃母雞,可養殖場該如何區分雛雞的公母?”今年暑假期間,廣東華僑中學組織學生前往廣東省農業科學院動物科學研究所開展禽類養殖試驗,有學生提出了自己的問題。基于此,他經過數據采集、樣本分析,設計出了雛雞性別識別系統,準確率達94.53%。
也有學生針對汽車“開門殺”問題,推出基于圖像識別技術監測車外目標快速接近的提醒裝置……
“中學生離科學并不遠,用一次方程也能做出有趣的建模,關鍵是要對一些現象有細致的觀察和深入的思考。”全宇暉說。
不久前,廣東華僑中學入選為教育部184個全國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基地之一,也是廣東省入選該項目的6所學校之一。
“2017年我們就啟動了創新人才培養計劃,可以說入選全國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基地是7年來的積累成果。”麥劍文介紹,廣東華僑中學構建起“必修課程+選修課程+特色課程+研學課程+社團活動”五位一體的科學教育課程體系。
同時,廣東華僑中學通過“校內+校外”雙導師輔導制度,讓學生有機會走進高校實驗室學習交流。活動現場,廣東華僑中學還為港澳子弟班、創新班的16位校外導師頒發了聘任證書。
麥劍文介紹,2024年學校高一計劃招生700人,與往年持平。
今年廣東華僑中學空天智能班繼續招生,一個班預計招生29人。“空天智能班更加側重于工科,實驗理科創新班則偏重于理科。”麥劍文介紹,空天智能班還會開設包括飛行器航空模型等特色課程,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
本次活動由廣東華僑中學主辦,中科智城(廣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承辦,線下300名師生參加交流。
南方+記者 劉漢能 陳理
通訊員 蔡森
【作者】 劉漢能;陳理
廣東教育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