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醫科大學繼續教育學院;溫州醫科大學繼續教育學院分數線
用改革的辦法解決發展中的問題,始終是開拓進取的法寶。溫州醫科大學繼續教育學院在轉型關鍵期,以改革為抓手,推動學歷繼續教育和非學歷教育創新發展。
文/《在線學習》主筆 何曼
溫州醫科大學繼續教育學院院長王世澤
溫州醫科大學繼續教育學院秉承“學生為本、質量為先、服務為重”的辦學理念,加強醫教協同、科教協同、校企協同和校地協同,近年來,積極推進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的創新發展,育人成效顯著。學院院長王世澤表示,醫學是一門事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需要從業者終身學習的學科。繼續教育學院承擔著院校教育、畢業后教育與繼續醫學教育的職能,在醫學生進入醫生隊伍,到終身從事職業的發展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因此,如何不斷提高醫學繼續教育的教學質量,培養德才兼備的醫學人才,是每位醫學繼續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的課題。“未來,學院擬將重心從學歷繼續教育轉向非學歷繼續教育,推動學院向國際化、高端化、品牌化方向發展。”
用改革的辦法解決發展中的問題,始終是開拓進取的法寶。溫州醫科大學繼續教育學院在轉型關鍵期,以改革為抓手,推動學歷繼續教育和非學歷教育創新發展。
學歷繼續教育方面,學院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改革。一是創新高等學歷繼續教育教學模式。包括深化“校院二級管理”體制,科學設置職業拓展課程,出臺課程學分的互認機制,加強教學創新團隊建設,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改革等。二是加強優質教學資源共建共享。包括持續加強課程、教材、虛擬仿真平臺建設,擬將人才培養方案涵蓋的線上課程資源從 70%提升到 90% 等。三是加強數字化學習支持服務建設。包括加大經費投入,建成“教、學、練、考、評”為一體的平臺,持續優化課程超市和教務管理系統建設等。
同時,考慮到當前醫務人員準入門檻較高等問題,學院在浙江省教育廳的綜合調控與指導下,停止專科招生,主要開展專升本招生工作,擴大學科門類,合理控制學歷繼續教育的規模。
“目前學院學歷繼續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的占比為 6∶4。我們正在積極開展非學歷教育,今后擬將重心從學歷繼續教育轉向非學歷繼續教育。”王世澤表示,在非學歷教育方面,學院主要通過服務“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積極推進國際化中醫技術人才培養 ;通過加強教育扶貧工作,培養“帶不走”的中西部地區健康衛士 ;通過以山區海島共富為抓手,為推進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支撐,形成了學院非學歷教育的特色優勢。
學院從社會與行業的需求出發,開展調研、設計課程、遴選師資,組織培訓、實施評價,全程閉環管理,著力培訓的適切性和人才培養的針對性。通過建立“四庫一平臺”,即市場庫、項目庫、師資庫、校友庫與非學歷繼續教育平臺,學院形成了學歷與非學歷教育協同、學校教育和產業實踐深度融合、線上教育和線下教育有機互動的良好局面。
學院聚焦主責主業,以醫學教育培訓為核心,開展住培師資培訓、中醫適宜技術培訓、衛生管理干部培訓、基層醫療能力提升與行業委托培訓等,打造國家專業技術人才培訓基地在內的 24 個國家級、省級平臺,以學校與附屬醫院的專家資源為紐帶,整合相關政府部門、行業組織的專家力量,設計項目、組織人員、實施精準培訓,切實提升培訓的效果。
學院以理論與實踐結合、線上與線下結合為特點,開展課堂內外、病房內外培訓工作,以學員為中心,以結果為導向,不斷加強培訓內容改革和培訓方法改革 ;以評價為依托,加強結果反饋,重視持續改進,以期提升培訓成效。
學習型社會建設目標在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與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增強全民終身學習的文化氛圍。王世澤說,學院通過學歷繼續教育、非學歷教育改革,促進“三教”融合,加強全民終身學習,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進而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基礎性、戰略性支撐。
學院在“三教”融合方面同樣進行了改革創新。“我們所說的‘三教’,不僅是指教育類型上的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還包括從教育形式上的職業教育、學歷繼續教育和非學歷教育。”王世澤表示。
在教育類型的宏觀層面上,學院著重從兩方面改革。一是推進“三教”協同創新平臺建設,如 2019 年牽頭成立“浙江省健康產業產教融合聯盟”。該聯盟經浙江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 10部門批準,由普通高校、高職院校、中職院校、醫藥企業和科研院所等 20 家單位組建而成。二是探索啟動“中職—高職高專—本科—研究生”貫通培養機制,實施“院校教育—畢業后醫學教育—繼續教育”醫學教育連續體工作,累計培養學生 3000 多人。
在教育形式的微觀層面上,學院同樣從兩方面改革。一是加強“三教”協同項目評價探索。學院“基于‘ 學分銀行’的中專本碩全鏈條康養人才培養評價改革”成功入選浙江省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試點項目 ;制訂出臺了《溫州醫科大學高等繼續教育課程學分互認管理辦法(試行)》,將學歷教育、職業資格、培訓證書與非學歷教育的成果通過學分進行儲存,促進學分積累、互認與轉化,形成個人終身學習和成長軌跡,實現“三教”協同融合。二是開展“三教”協同試點研究推廣,開展改革試點項目理論研究,將個人學歷教育、職業資格和培訓證書等與非正式學習活動成果關聯起來,在改革經驗基礎上申報各級各類教學改革項目。
“在學歷繼續教育、非學歷教育和職業教育的融合實踐中,遇到的最大挑戰與困難是課程學分的界定以及管理平臺建設。”提到發展中的困難,王世澤說。為此,學院成立了課程學分互認專家委員會,通過專家來界定課程學分,提高評定的科學性和準確性。同時,實施“一生一表”工作,以數字化撬動改革,以“一人一生一賬號”,構建全過程學習經歷記錄體系,將認定工作做細做實。
在王世澤看來,“三教”融合改革對于社會發展有其獨特價值。一方面,在學習型大國與學習型社會的建設過程中,順應人民群眾的教育需求變化,必須要完善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職前教育與職后教育有效溝通銜接機制,以實現教育的多路徑融通、受教育者的多通道成才。“三教”協同創新的核心宗旨就在于服務全民終身學習。
另一方面,作為繼續教育學院,特別是醫科性質的繼續教育學院,要積極對接浙江省“重要窗口”建設,肩負起打造“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責任使命,以建設“教育強省、健康浙江”為己任,充分發揮高校在醫學人才培養、醫療資源整合和醫學科技創新等方面的優勢,通過“浙江省健康產業產教融合聯盟”與省教育廳的改革試點項目,積極探索學分銀行下“校企研協同、中本碩貫通、全鏈條培養”的醫藥衛生類專業人才培養創新模式,實現聯盟內課程學分互認互通和資源共建共享,為浙江區域內醫藥衛生類學生搭建便捷的學習通道與人才成長立交橋,實現專業人才的高質量培養。同時,學院將通過繼續教育的實踐探索,為“三教”協同提供浙江樣板。
談及未來的發展規劃,王世澤表示,繼續教育領域應注意品牌效應。未來,學院將向國際化、高端化、品牌化方向創新發展。
一是加強辦學國際化。泰國是中國之外唯一中醫合法化的國家,學院基于多年卓越中醫師培養基地的經驗,在泰國設立了中醫繼續教育學院。學院以泰國中醫繼續教育學院為據點,著力泰國中醫適宜與卓越人才培養,努力將其打造成為傳播海外中醫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和海外中醫繼續教育改革發展的示范典型,輻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二是推動辦學高端化。學歷繼續教育提升辦學層次,向同等學歷與公共衛生碩士(MPH)發展,滿足現有醫療衛生單位人員學歷提升需求 ;非學歷教育向衛生領軍人才的培訓班發展,打造高層次高端化的專家隊伍。
三是形成繼續教育品牌。依托國家專業技術人才培訓基地,實施影像數字工程師培養等高研班 ;通過院長班、科主任班、中層管理干部班與護士長班等,加強管理人員的能力建設。同時,針對國家出臺的衛生健康類重要政策文件,設計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公立醫院績效考核、專科能力建設等相關培訓。
此外,針對未來繼續教育可持續發展需要關注的問題,王世澤建議,應將繼續教育工作納入法律體系,促進繼續教育的高質量發展。“要在繼續教育領域的各個層面唱響改革發展的主旋律,讓繼續教育有聲音、有地位。”
來源:《在線學習》雜志2023年11月刊(總第9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