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體制、教育體制改革破五維是指堅決克服
今年1月,新修訂的《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簡介及其學位基本要求(試行)》正式將教師教育學確立為教育學二級學科,教師教育取得合理性、合法性地位,成為教師教育界的重大事件——這是我國教師教育學者多年呼吁取得的重要成果。在當下,建設中國特色教師教育學、構建高質量教師教育體系已經成為教師教育工作者的迫切任務。
4月20日,第二屆全國教師教育中青年學者論壇暨《教師教育學報》創刊十周年研討會在西南大學舉行,圍繞“高質量教師教育體系與學科建設”這一主題,100余名與會專家學者展開了深度研討。
高質量教師教育體系何以重要、如何構建?圍繞新時代教師教育發展的四大問題,本報記者特別對會議成果進行了梳理。
為什么:把基礎工程“打實打牢”
教師教育體系是人才培養中的上游體系,構建高質量教師教育體系,已是時代所需。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加強教師隊伍建設,要把健全中國特色教師教育體系這一基礎工程打實打牢。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但長期以來,我國教育學在發展過程中對其他國家教育理論借鑒較多,《教師發展研究》主編柴純青認為,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時代之際,教育學發展需要進入“自覺創新”的另一個階段。
“從知識發展的視角來看,一個缺乏自主性的知識體系不大可能提供知識增量;從知識社會學的觀點來看,一個缺乏自主性的知識體系不可能匡正實踐并指導實踐。”深圳大學教育學部部長靳玉樂認為,教育學不能成為“附庸風雅”的學問,應該有獨立的學術品格。
高質量教師教育體系是高質量教育體系的一部分,更是它的根本前提和堅實基礎。當教育學自主知識體系尚未完全建立,教師教育體系不完整更是在所難免。
由此,伊犁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院長馬永全提出,作為一個具有歷史積淀但學科地位確立不久的教育學二級學科,教師教育學的建設必須跟上教育現代化的要求,把握歷史機遇和優勢,從源頭上加強自主知識體系建設。
“我們要大膽探索新時代中國特色的教師教育體系,勇于創新扎根中國大地的教師教育新理論、新觀點、新方法,從而形成‘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教師教育發展新格局。”西南大學原副校長、教師教育學院教授陳時見說。
是什么:認識高質量教師教育體系的三個維度
在呼吁構建高質量教師教育體系的過程中,我們首先需要厘清何為“高質量教師教育體系”。在教師教育研究者看來,高質量教師教育體系一要具有“中國特色”,二要“指向高質量教師培養”,三要對教師教育各要素進行“系統構建”。
高質量教師教育體系首先是“中國特色”的教師教育體系,馬永全認為,只有立足中國傳統哲學思想,才能體現出中國特色,“中國教師教育學的‘中國’體現在要培養符合中國傳統文化和新時代要求的教師,以及開展基于中國本土的教師教育實踐,并據此凝練出具有中國特色教師教育的普遍規律,讓教師教育理論充滿中國‘筋骨’”。
比如,東北師范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所所長饒從滿主導建構的新時代中國教師素養模型,就是典型的具有“中國特色”的“自主知識”。
“盡管伴隨全球化的進展,教師素養元素呈現越來越多的共性,但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都不可能存在一個超越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背景的所謂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教師素養模型。”饒從滿說,“所以我們建構新時代中國教師素養模型,必須思考‘中國’的規定性。”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主編楊九詮在回應饒從滿教授的研究成果時表示,“只有當我們真正創造不易流行的、科學化程度很高的、能稱為知識的內容,甚至讓別人來向我們學習的時候,我們才算真正擁有了高質量自主知識體系。”
而在陳時見看來,影響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因素縱然多種多樣,但最關鍵的因素還是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建設。
“高質量教師教育體系建設的主要任務,就是堅持高質量的發展方向,堅持把高質量教師培養作為發展目標,把高質量教師教育體系建設作為核心任務。”陳時見說。
與此同時,高質量教師教育體系的建設還需要頂層設計,統籌教師教育的眾多要素。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教師教育分會副會長、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部長朱旭東當前正在進行的一項關于高質量教師教育體系的研究顯示,這一體系包含培養體系、培訓體系、配置體系、評價體系、保障體系等5個方面。
“從這5個角度全方位討論中國教師教育體系在國內尚屬首次,我們把教師教育體系納入這樣的一個基本框架中來,核心目的就是保障教師供給與需求之間的平衡。”朱旭東說,盡管這一體系目前尚處于理論框架搭建階段,但它無疑帶給教師教育學界足夠的想象空間。
怎么辦:以教育家精神引領高水平人才培養
構建新時代高質量教師教育體系,需要久久為功。如何發力?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管培俊認為,高質量教師教育體系建設要干好四件事——鼓勵吸引好學生讀師范,把好學生培養成好教師,讓好教師適得其所,助好教師不斷成長。
為此,管培俊從構建“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教師人才培養體系、構建矩陣結構的教師人才培養體系等12個角度為教師教育體系構建提出建議。其中,他特別強調以“教育家精神”引領“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
“教師教育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必須弘揚教育家精神,加強思想引領,堅持師德師風第一標準,以教育家精神涵養師德養成,以教育家精神塑造新時代教師隊伍,引導激勵廣大教師深懷愛國之心、砥礪報國之志,成為‘四有好老師’,做到‘四個相統一’,爭做‘大先生’,不負使命擔當。”管培俊說。
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院長劉復興則從教育家精神的六個維度分析如何將教育家精神與教師教育深度融合,提出“用教育家精神融入和引領教師教育全過程”。
指向教師教育內容構建,劉復興建議教師教育體系構建要面向“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的要求強化教師教育內容,比如不斷強化教師教育中有關五育融合、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思政課融入、勞動教育、美育、科學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評價素養的內容。同時,他提出“把推動全體教師掌握數字技術及其教育應用提高到戰略地位”,這一點,也正是華東師范大學教授范國睿所提倡的。
在教師數字素養重要性被一再強調的今天,范國睿在調研中發現,中小學教師對教育和數字技術融合持積極態度,但數字化應用得分最低。
“這表明中小學教師雖然有較強的數字化學習積極性,但是可能存在各個方面的制約因素,阻礙其數字素養技能的學習與掌握。”為此,范國睿提出了“以數字化改造教師教育體系、建立與完善靈活便捷實用教師在職培訓體系、建立與完善教師數字化遠程教育體系”三點建議。
需要特別關注的是,鄉村教師隊伍建設一直是教師隊伍建設的重難點,我國鄉村中小學在校生占比過半,鄉村教師的質量直接影響我國整個基礎教育的質量問題。構建高質量教師教育體系,破解鄉村教師發展難題是重要突破口。
基于研究,華中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副院長戴偉芬認為,“真正適合鄉村學校的教師一定是經過本土化和在地化學習和培養并勝任鄉村學校教學的教師”,為此她提出“明確融入地方性培養目標,定向培養高質量鄉村教師”“優化職前教師培養課程體系,充實鄉村教育知識與技能儲備”等五大鄉村教師職前培養的建議。首都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教授康曉偉同樣表示,要激勵鄉村教師扎根鄉村沃土,需要從“改善發展環境、優化培養模式、增強教師韌性與教育專業情感”三個方面發力。
與此同時,師范院校教師教育“由誰來辦”也成為高質量教師教育體系構建中繞不過去的話題。圍繞教師教育體制機制這一話題,北京師范大學教授鄭國民結合近20年師范院校師范生管理體制的變革歷史,以及師范院校發展過程中所遭遇的挑戰提出建議——“師范院校應該在走向綜合化進程中重新定位:堅定教育自信,突出打造教師教育特色院校”。
在師范院校紛紛綜合化的背景下,讓師范院校真正回歸初心,以教師教育為主責主業,充分發揮其教師教育優勢,無疑對構建高質量教師教育體系極為關鍵。
誰來干:教師教育學者肩負的時代使命
從理論建構的視角而言,推動高質量教師教育體系建構與學科建設,需要一批真正以教師教育為志向、勇于追求真理的研究者。
“如果沒有教育學者、沒有學術共同體對于學術精神的堅守,教育學的自主發展必將成為一句空話。”靳玉樂呼吁教育學者要當好“專業守門人”。他表示,教育學者必須體現出對教育正義、良知的向往,對教育丑惡和不公的抨擊,對教育自由與平等的維護,對教育知識與真理的孜孜追求,具有堅持真理、獨立精神、自由思想、學術信仰、批判意識和能力等學術精神品格。
教師教育學界正需要這樣有良知、有追求的學者——陳時見在近20年推動教師教育綜合改革的過程中發現,教師教育最大的短板正是教師教育人才隊伍的短缺。
“今天我們不缺高水平的研究者,缺少的是有教師教育情懷的研究者和勇于創新的研究者。”陳時見說,“我們希望尋找一批這樣的人才,支撐起教師教育學科建設的重任。”
這群人在哪里?朱旭東特別強調其中青年學者的不可或缺。
“我以為青年學者太重要了,他們是未來教師教育學術發展的后備力量,只有一批教師教育青年學者發展好,才能為教師教育學的飛躍式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朱旭東說。
如何給青年學者提供更加寬廣的平臺?中國教育學會教育理論刊物分會理事長高寶立以學術期刊的定位為例提出,“面向青年學者、服務青年學者、培養青年學者是教育期刊的一種遠見。青年學者是未來一份教育專業期刊能不能走得遠、能不能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有時候我們要特別關注青年學者。”
追求教育的真理,相信教育的力量,面向新時代,今天的教育學者肩負著重大的時代使命。
正如南京大學教授操太圣援引西蒙·吉布斯等人所著《教育專業實踐的變革》中一段話所言,“當政治家、經濟學家和企業家依然無法避免全球災難時,我們想知道教育和教育家是否能發揮更好的作用……他們希望所有參與教育的人能夠停止他們一直在做的,去反思和討論教育可能對整個社會所具有的更大價值”。
《中國教師報》2024年05月01日第13版
作者:本報記者 黃 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