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徒教育—高徒教育官網電話
煢煢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報道 | 公眾號 QbitAI
把時間撥回到10年前,你是否能回想起出行時是怎么打車,平時是如何點外賣的?
當生活中的各種App成為習慣,即使身處技術變革的時代之中,你也可能會忽略,科技正在、已經改造了一個個傳統行業。
產業互聯網時代,即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從實驗室走出,觸角越來越深入各行各業的當下,這樣的趨勢正愈發明顯。
不只是購衣吃飯,在今天,租房購房,你可以先在線上用VR看房、AI講房等功能獲得更直觀的印象,提高篩選的效率。
至于出行領域,智能汽車、智慧交通儼然已成今年科技圈最in的話題。
根據信通院《中國數字經濟發展與就業白皮書(2020)》,在2019年,我國產業數字化增加值約為28.8萬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6.8%。其中,服務業、工業、農業數字經濟滲透率分別為37.8%、19.5%和8.2%。
阿里云研究中心的《2019數字化趨勢報告》也指出,當前數字化的應用領域不僅僅是在互聯網行業,而是在向金融、零售、農業等行業不斷深入。
可以說,科技對于傳統行業的影響、變革,正在從易到難,不斷蔓延。
即使是教育這樣的“古老”行業,也已然深浸其中。
從孔子講學的杏壇到今天的北京六小強,看上去,教育的基本模式是沒有變化的:師者傳道授業解惑。
但從表現形式上來看,前沿科技的突破,顯然在不斷把變化帶到教育行業中。
具體到現在這個時間節點,大數據、5G、VR/AR,乃至人工智能,都已經在漸漸改變教育的面貌。
比如5G遠程教學,就已在打破教育地域限制方面,有了實際落地案例。
在教育部的中國慕課大會上,就展示了這樣一幕:利用中國聯通等單位提供“5G+超遠程虛擬仿真實驗”技術方案,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田威,現場指導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貴州理工學院、西北工業大學的學生三地實時寫作,完成了C919飛機大部分虛擬仿真裝配實驗。
△圖源:中國聯通
在5G技術的支持下,往返4000多公里的超遠距離通訊,網絡延時能控制在38毫秒內,這就讓原本身處不同地區、不同學校的學生,“云”聚到了同一個課堂之中。
并且在引入MEC、云渲染等關鍵技術后,更多時候只能依靠想象的飛機拼裝這樣的教學內容,也有了更直觀的展現形式。
還不只是遠程教學,VR/AR技術,也已經有了進入教學課堂的嘗試。
此前,上海市愚園路第一小學就引入了VR教育課堂,可支持全校40多個班級自然科學課程的VR教學。
△圖源:《中國5G垂直行業應用案例2020》
地球表面的各種地形、危險的化學實驗、浩瀚宇宙……都能通過這種形式被直觀地展現在學生們面前,不少教師認為,這既增強了對學生的內容吸引力,還能提升學生的上課專注度。
是不是有點賽博朋克內味兒了?
根據GSMA和信通院聯合發布的《中國5G垂直行業應用案例2020》,在VR教學與傳統教學的對比中,學生在成績、學習興趣、學習動機等方面都有所提升,同時,VR教學也沒有給學生帶來額外的認知負擔。
落地的案例,帶來的不僅僅是新奇,其實也說明了,科技確實正在給教育這個古老的行業,帶來創新、變革的可能性。
這樣的變革并不意味著替代,而是圍繞教育的核心群體——學生和老師,提供了更加豐富的內容形式,更加高效的工具方法。
這也就是為什么,教育領域的頭部企業們,在近幾年高速的增長中,開始不斷地強調起科技屬性。
以最近剛剛更名為“高途集團”的跟誰學為例。
就在更名的同時,高途集團還推出全新的“高途奇點研究院”。
據高途集團首席科學家蔣松介紹,《奇點臨近》展示了人工智能為代表的科技在世界范圍內所產生的廣泛影響。而奇點研究院的目的,正是用“新科技”幫助老師高效地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習慣、塑造人格。
具體而言,面向的是三個教育場景:教學場景的教室,教學內容的課本,教學服務的輔導。
奇點課堂,能最直接地看到前沿技術的落地。首先,依靠5G高可靠、低時延的網絡基礎,提供比肩線下的實時交互能力,讓在線課堂上老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互動更流暢自然。
其次,通過AR/VR技術,提供沉浸式的教學體驗,包括物理、化學、生物中的科學探索,以及語文、歷史中的場景重現。
最后,基于人腦科學,在教學過程中收集實時、海量和深度的學習數據,反饋給老師,讓老師能更有針對性地改進教學進度、方式。
而為教學內容服務的奇點課本,則主要提供三個平臺。
首先是創作平臺,基于知識圖譜、自然語言處理和計算機視覺等技術,來給老師提供素材,包括大綱、例題、插畫和動畫等,實現講義、課件和試卷等各種教學內容的快速制作。
其次是協作平臺,基于協同辦公技術,把教學內容制作鏈條中的不同角色串聯起來,包括教研老師、編劇和設計師等。通過所見即所得、多版本管理等機制,實現教學內容的高效創作。
最后是迭代平臺,也就是基于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收集學生課內外的真實反饋數據,反過來推動教學內容的持續迭代和優化。
“奇點輔導”則通過師訓、督課、溝通等環節實現對在線教育的“供應鏈改造”,即依靠NLP、CV和異常檢測等技術,提升教學服務供給側——老師的教學、服務水平。
所以,古老行業的新鮮面,是否會對其中的角色,如老師造成沖擊呢?
無論是從落地的方向,還是從頭部教育企業的最新布局來看,教育數字化已成趨勢,但科技與教育中的核心角色,都不是替代與被替代的關系。
科技融入教育,其服務的對象其實并沒有變——從教學的角度來說,依然是服務于教師。
正如蔣松所說,好的教育,核心依然是在好的老師。
科技是在賦能老師,而不是取代老師。
這其中的變化,更多的是效率的提升,和固有局限的突破。
正如過去竹簡到紙筆,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帶來的知識解放,今天的5G、AI也在進一步提升知識傳遞的效率,讓教育資源更加“人人可得”。
那么,你是否體驗過/看到過什么賽博朋克的教學課堂?
VR/AR、AI工具帶來的船新教學體驗你可看好?
未來的教育還能有多賽博朋克,期待在評論區與你進一步討論~
— 完 —
量子位 QbitAI · 頭條號簽約
關注我們,第一時間獲知前沿科技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