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視頻
  • 焦點
  • 娛樂
  • 文化
  • 財經
  • 首頁 > 教育 > 教育資訊 > 正文

    教育革命;教育革命風暴來襲

    ■“聚焦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理論篇②

    【本期關注:新基建背景下的教育數字化轉型】

    編者按:2021年7月,教育部等六部門印發了《關于推進教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構建高質量教育支撐體系的指導意見》;2022年2月,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點提出實施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加快推進教育數字轉型和智能升級。新基建背景下的教育數字化轉型會呈現出什么樣的趨勢?轉型中又會帶來哪些新的挑戰?本期專刊邀請專家、局長就此展開討論。

    核心觀點

    教育長期以來屬于勞動密集型行業,因技術含量不足,生產率并不高。沒有新的物質技術基礎為支撐,教育不可能發生革命性的改變。教育的數字化轉型,有望實現教育領域最深刻的一場革命,重塑教育體系和生態。

    新基建以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需要為導向,以數字化、智能化為支撐,是數字時代的新結構性力量。在我國全面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中,新基建將發揮什么作用?帶來哪些影響?記者就此采訪了華中師范大學人工智能教育學部教授鄭旭東。

    教育數字化轉型的重要牽引

    記者:新基建一詞在教育領域并不陌生,2022年年初,教育部提出實施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在這一大的背景下,如何理解教育新基建?

    鄭旭東:教育長期以來都是一個勞動密集型行業,因技術含量不足,生產率一直處于比較低下的水平。盡管以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5G為代表的數字技術已深刻影響了教育,但是從目前裝備水平和技術含量看,與其他行業相比,教育仍相對落后。沒有新的物質技術基礎為支撐,教育不可能發生革命性的改變。

    當前,我國教育信息化走到數字化轉型的重要階段,教育新基建的革命性意義就在于通過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全方位融合與高水平應用,為教育變革提供一種全新的物質技術基礎,包含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和創新基礎設施。

    具體來說,教育的信息基礎設施包括以5G為代表的通信網絡基礎設施,以人工智能、云計算等為代表的新技術基礎設施和以數據中心、智能計算中心為代表的算力基礎設施,它將為教育提供一個全新的數字基座。教育的融合基礎設施主要是指深度應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支撐傳統教育基礎設施轉型升級。它將使已有的教育基礎設施經過數字化改造后,以強大的技術能力讓校園更智能、教學更精準、學習更個性、管理更精細。教育的創新基礎設施主要是指支撐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產品研制等具有公益屬性的基礎設施,如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教基礎設施等,它將進一步推進科教融合、產教融合,為即將到來的教育革命持續提供新工具,不斷注入新動力。

    除此之外,理解新基建的意義,從目的上看表現為目標新,即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致力于實現教育的數字化轉型與高質量發展。教育的數字化轉型,是通過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教育新基建中的創新應用,把教育從勞動密集型行業轉變成技術密集型行業。這將是自現代意義上的學校建立以來,教育領域最深刻的一場革命。但數字化轉型并不是教育新基建的最終目的,其最終目標是整個教育體系的重構和教育生態的重塑,進而實現教育的高質量發展。從這一意義上來說,數字化轉型既是教育新基建推進中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的目的,同時也是實現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手段。

    教育掙脫“人海戰術”關鍵一躍

    記者:您提到教育行業長期以來是一個勞動密集型行業。這似乎與大眾對教育的傳統認知不符。教育行業的“勞動密集”,體現在哪兒?

    鄭旭東:勞動密集型行業的特點是生產過程主要依靠使用大量勞動力,對技術工具和裝備的依賴程度較低。教育就具有這種特征。如果深入到教育內部,特別是深入到課堂,就會發現,以教學為核心的教育活動主要依靠的是教師。“師生比”長期作為衡量教育發展水平的一個關鍵指標,在某種程度上折射的正是這一歷史與現實。

    對近代以來的教育實踐,學界一直有“三個中心”的說法,即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書本為中心,其中最核心的就是“以教師為中心”。在勞動密集型的教育實踐中,教育規模的擴張和質量的提升,都嚴格正比于作為勞動力的教師的供給。在現實中,我們也可以看到,所謂的名校,最核心的資產往往既不是有形的物質資源,也不是無形的數字資源,而是作為勞動力存在的高素質的教師。這本身就已經說明教育是一個勞動密集型行業。

    還有一點,教育作為一個社會生產部門展現出來的這種勞動密集型特征,既由所處的社會歷史階段與經濟發展水平決定,同時也與教育自身的特點息息相關。當經濟發展處于較低水平時,教育無法充分獲得除教師這一勞動力之外的其他技術工具與物質資源。然而,教育作為人類自身的再生產,與一般意義上的物質資料生產不同。它不是一種物質能量型實踐,而是一種信息型實踐,以耗費腦力、輸出信息為主要特征。在信息技術廣泛應用前,最簡單和最普遍的信息型實踐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信息交互。在這種情況下,教育作為一種信息型實踐,對教師這一勞動力的主要依賴也就不奇怪了。

    記者:您認為教育新基建是自現代意義上的學校建立以來,教育領域最深刻的一場革命,應該說是一個非常重大的判斷,為什么會有那么高的期待?

    鄭旭東:正如工業革命給人類社會生產與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我們對教育新基建抱以推動教育革命的期望。這不是不切實際的一廂情愿,而是基于從歷史中汲取的經驗與智慧。

    現代化,正是從工業革命開始的,也是由工業革命最早定義的。從歷史哲學的高度看,工業革命最關鍵的特征在于機器大生產這一新生產方式的確立。在工業革命的不斷推進中,技術工具的普遍應用代替了人力和畜力,讓生產過程對勞動力的依賴不斷下降,并展現出流水線化和標準化的新特點,而與之交織的則是近代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和普遍應用。在一波又一波工業革命的歷史大潮中,很多社會生產部門逐漸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

    以學校為代表的現代意義上的教育體系,是近代工業革命的產物,同樣也吸納了很多工業革命的實踐經驗。教育革命,既是教育的技術革命,同時也是教育本身的革命。我們要對“教育的革命”和“教育的技術革命”進行區分。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把握教育新基建蘊含的革命性意義。

    教育的革命是社會視角的,即從時代變遷的歷史進程中尋找教育發展的根本動力,把握教育發展的基本特征。教育的技術革命是技術視角的,關注的是技術進步及其應用推動的教育發展與變化,在這些變化中,有的是革命性的,有的則不是。教育自身的革命和教育領域內的技術革命盡管有密切聯系,但并非完全同構。教育的技術革命,并不必然導致教育本身的革命。不能把二者等同,否則就容易犯機械唯物主義和技術中心主義的錯誤。

    教育新基建的全面推進,將徹底重構技術創新與教育改革之間的關系,極大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與雙向賦能,構造一個技術創新與教育改革相互促進、耦合發展的新生態系統:一方面,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教育發展賦能,為教育改革和創新提供有力技術支撐;另一方面,新技術在教育領域內的創新應用將為技術迭代升級乃至原始創新提供強大動力,教育成為技術創新的重要策源地。

    新基建背景下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新作為

    記者:教育新基建其實已經鋪開,并有了相當程度的實踐。但從目前的效果來看,似乎還未達到教育領域最深刻的一場革命的高度。還應做哪些努力?

    鄭旭東:現在已經有了一些基于新基建的教育創新實踐探索。比如華中師范大學第一附屬中學早在2019年就在華中師范大學國家數字化學習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教育大數據應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的支持下,借助“5G網絡+全息投影”技術,跨越福州、武漢兩地,通過高帶寬、低時延的5G網絡,實現全息信號傳輸,開展物理公開課教學,為學生提供了跨時空的沉浸式學習體驗。

    近兩年來,在教育新基建涉及的新網絡、新平臺、新資源、新校園、新應用和新安全這六個基本方向上,相關的建設和應用試點也取得了不同程度的進展。但總體而言,目前這些探索都還是在點上展開的,面上的全面鋪開,還有賴于國家新基建和教育新基建的進一步推進。在教育新基建的推進中,除了要注重與整個國家新基建的統籌協調外,還需在以下幾個方面做更進一步努力。

    首先,要通過大規模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基礎設施建設,為教育發展提供新的數字基座。在教育新型基礎設施體系中,不管是絡、平臺體系、數字資源,還是智慧校園、創新應用、可信安全,其構建與發展,都以5G、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區塊鏈、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支撐。

    其次,要更加注重應用。既有實踐表明,教育信息化“建”是基礎,“用”是關鍵,要以教育發展的內在需求為牽引,以應用帶動建設。教育新基建致力于推動教育的數字化轉型與高質量發展。只有建設,沒有應用,數字化轉型不會自然發生,高質量發展也無從談起。

    再其次,在教育新基建發展模式的戰略選擇上,要把靜態的戰略規劃和動態的變革管理結合和統一起來。以新基建推動教育的數字化轉型,其中潛藏的各種不確定性無疑蘊含著風險,既需要為變革制定可行的戰略規劃,又需要有駕馭變革的領導能力。

    記者:您認為教育的數字化轉型,會把教育轉變為技術密集型行業。如果這樣,教師的作用會不會弱化?教師該如何轉型適應呢?

    鄭旭東:和勞動密集型行業相比,技術密集型行業對勞動力的依賴程度更低,對技術裝備的依賴程度更高,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師在教育中的作用會弱化,反而在以新基建為支撐的技術密集型教育實踐中,對教師的要求更高了。

    以前,對教師的要求是具有扎實的學科知識,同時掌握相應的教學法,而現在又增加了對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方面的要求。為了適應這種技術密集型的教育實踐,教師要切實提升自身信息素養。因教育本身的特殊性,教師所需信息素養和一般意義上的信息素養不同。它包括兩個層級,第一是基本的信息技術工具使用能力,第二是在此基礎上的信息化教學能力。

    前者可以通過大規模的培訓提高,但后者只有通過基于真實場景的常態化教學實踐才能夠生成。需要打通教學、教研和培訓,構造一個與教育新基建推進和教育的數字化轉型相適應的新型教師專業發展體系,改變過去教師信息素養發展的粗放型模式,實現教師信息素養的內涵式發展。

    《中國教育報》2022年04月13日第4版

    作者:本報記者 高毅哲 黃璐璐

    備案號:贛ICP備2022005379號
    華網(http://www.www489tv.com) 版權所有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

    QQ:51985809郵箱:51985809@qq.com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性猛交xxxx乱大交丰满| 韩国三级女电影完整版| 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自拍网站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 国产强被迫伦姧在线观看无码| a级高清观看视频在线看| 日日噜噜夜夜狠狠久久aⅴ|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a| 男女一对一免费视频| 国产乱人伦av在线a| 波多野结衣99| 天天舔天天操天天干| 久久91精品国产91久| 黄色aaa毛片| 在线观看国产91| 中文字幕亚洲第一| 波多野结衣cesd—819高清| 国产激情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中文字幕无码日韩欧毛| 欧美videosdesexo肥婆| 国产aaa级一级毛片| 手机看片一区二区| 好大好爽好舒服视频| 久久久久人妻精品一区蜜桃| 欧美日韩亚洲另类| 国产乱人视频在线播放| 日批视频网址免费观看| 女同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体验| 皇后羞辱打开双腿调教h| 国产人va在线| 五月婷婷在线免费观看| 国内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91| 两个小孩一起差差| 日韩一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免费一级毛片无毒不卡| 色妞AV永久一区二区国产AV| 国产激情一区二区三区| 91视频久久久久| 女人张开腿无遮无挡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