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公教育考研-中公教育考研官網
3月25日晚間,中公教育(002607.SZ)發布業績預告,預計2020年凈利潤23億-24.50億元,同比增長27.46%-35.77%;基本每股收益盈利0.37-0.40元。
中公教育表示,業績變動主要原因是:報告期,疫情帶來不利影響,但該公司通過逐步加大研發、教學、市場、服務等關鍵驅動要素的人才與資本投入,線上業務快速發展,線下布局穩步推進,線上與線下融合(OMO)效果凸顯。
本月初,中公教育董事長李永新曾因向北大捐贈10億元人民幣引發關注。李永新在捐贈儀式上還稱,將來為教育捐助的第一個100億也一定要給北大。
李永新的底氣何在?中公教育未來發展能夠順風順水嗎?梳理中公教育歷程不難發現,目前中公教育已經不滿足于公務員考試領域,未來3-5年業績增長重心將放在考研培訓方面。
在這個競爭激烈的市場里,中公教育摒棄了大部分同行倚賴的“名師簽約”模式,自行采用全職教師進行小班授課。
這樣的戰略布局能否成為考研市場的一匹“黑馬”? 公務員培訓模式復制到考研領域會有“排斥反應”嗎?
公務員培訓陷入瓶頸
未來3-5年業績增長依賴考研培訓
日前,東莞證券發布關于中公教育的研報稱,公司主營業務橫跨招錄考試培訓、學歷提升和職業能力培訓三大板塊,除了公務員考試之外的考研、IT能力訓練等業務橫向擴張會帶來新發展動能。
東莞證券預計,中公教育2020-2021年營業收入分別為121.59億元和160.66億元,對應的每股盈利分別為0.41元和0.55元。
對于中公教育在考研市場的布局及未來發展重心,中公教育向紅星資本局回復稱,公司2013、2014年開始進入了考研培訓賽道,長期來說,以考研為首的學歷提升板塊具有巨大的市場潛力,規模將接近甚至超過招錄板塊的規模。“這是由考試的知識內容難度高、招錄人數持續增長和報考人數快速增長等市場基本因素決定的。”
圖據IC photo
數據顯示,我國研究生招生規模不斷擴大,截至2019年,我國共培養研究生778萬,但人口占比僅為0.6%。相比之下,美國研究生人口占比為6.1%。有研究認為,我國研究生人數缺口大約為7000萬。
在2020年,我國考研報名人數341萬,達到歷年來最高,同比2019年增長17%。而公務員考試規模近年來相對穩定,報考人數基本穩定在130萬人左右,可以說陷入了瓶頸,未來增長空間非常有限。
值得一提的是,與市場上大部分同行依賴的“名師簽約”模式不同,中公教育在考研教育方面采用的是小班面授和全過程學習管控的新模式。中公教育稱,目前公司考研輔導業務已經進入規模化快速增長的軌道,將帶動全行業向新模式轉型,不斷做大賽道規模。
在2020年上半年財報中,中公教育也提到,未來3-5年學歷提升板塊將成為推動增長的重要力量,未來5-10年職業能力培訓板塊有望成為公司規模最大也是增長貢獻最大的板塊。在學歷提升板塊中,除了考研培訓,還有部分業務包括專升本和自學考試。
考研培訓機構分散
市場擴容后未產生龍頭企業
目前我國綜合性教培機構有中公、華圖、粉筆等,而且這三家均以公務員招錄考試起家。
天眼查專業版數據顯示,我國目前有超338萬家狀態為在業、存續、遷入、遷出的教育相關企業(企業名稱或經營范圍含“教育、培訓”)。從地域分布上看,廣東的教育相關企業數量最多,近40萬家。其次為山東和北京,兩地均有超過28萬家教育相關企業。
具體到考研培訓市場,線下機構文都、海文、起航等考研培訓機構成立較早,在考研培訓領域已經有10年以上的積累,但整體市場較為分散,沒有出現絕對龍頭企業。
據天風證券分析,2010年后線上和其他機構跨界入局重塑競爭格局,新東方在線、考蟲、中公、粉筆等紛紛從公共課切入考研市場,導致我國考研培訓更加分散,競爭更加激烈。
另外還有大量考生通過認識學長、學姐來購買資料或課程學習,特別是某些小眾專業課程,這樣有效避開了培訓機構提供的考研輔導,也不會被納入參加培訓的學生人數中。
有業內人士向紅星資本局表示,考研培訓之所以沒有出現大型機構,是因為考研不能形成像K12那樣的區域需求的聚集,這種區域聚集對任何服務業來說影響都是很大的。“沒有聚集就只能廣種薄收,導致經營難度增大,利益協調也非常困難。”
“總體來說,之前教培行業在整個中國經濟增長的大盤里,是個不起眼的低回報的領域,很多資本和人才不愿意進來。”該業內入內稱,在教培行業起步過程中,環境確實很艱難,所以很多機構就用比較簡易的方式來獲得單期收益。但現在市場擴容之后,招錄人數從40萬變成80萬、100萬,參加考試人數達到幾百萬,如果僅僅依賴名師,而不去研發課程、招聘教研人員,那么推動行業發展是非常困難的。
天風證券在研報中認為,考研市場校內外市場將逐漸分化,在職市場有望率先增長。同時考研產品逐漸從重名師到重教研導,服務范圍從單一科目到整體解決方案。而線上線下互相融合也有助于深挖下沉市場,充分發掘客戶價值。
紅星新聞記者 盧燕飛
責編 任志江 編輯 鄧凌瑤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