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教育資源公共_寧夏教育資源公共服務教育平臺家長登錄
精品課程、“云”上作業、3D打印……數字技術和網絡平臺改變著教育的內容與形式。近年來,銀川市聚焦教育數字化轉型,積極推進星級智慧校園創建,數字教學應用場景不斷豐富,數字技術與傳統教育不斷融合,使教與學超越了時間、空間、地域等的限制,讓更多學習平臺和優質資源為學生和教師所用,進一步推動教育公平,擦亮“教育在銀川”品牌。
同步共享優質教育資源
“剪紙、超輕粘土、科技設計等課程,我們沒有相關專業教師。有了寧教云和國家智慧教育平臺,老師可以利用平臺上的課后服務資源,輔導學生學習,既豐富了課后托管服務的課程,也有利于‘雙減’工作。”興慶區第三小學春林校區執行校長周存華介紹,教育數字化轉型為農村教育帶來發展契機。作為農村學校,學校通過開展雙師課堂、線上課堂等,讓農村孩子同步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
提起教育數字化為教師帶來的便利,該校王莉莉老師介紹,“我是一位信息科技老師,但剛上班時要帶語文學科,遇到不懂不會教的地方,剛開始不知道該向誰請教。”后來她得知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上有很多課例可參考,“上課、備課都非常方便,去年平臺升級,有了批注功能。上課時可以暫停,講解批注,孩子們的接受度也特別好。在偏遠的農村學校,能聽到全國優質教師的課程,這在以前是基本上不可能實現的。”
像興慶區第三小學春林校區這樣教育資源共建共享,促進城鄉學校均衡發展的例子還有很多。近年來,銀川市依托國家智慧教育平臺、寧夏教育云平臺,加快建設教育專網和學校應用端口,利用大數據引擎打造數字基座,通過寧教云“網絡教研”“網上觀課”“三個課堂”,城鄉學校之間、優質校和薄弱校之間實現網絡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優質師資互幫互帶。在此基礎上,我市建立了覆蓋全學段全學科的百余所中小學校學科基地校,借助與首都師范大學“雙優云橋”項目,建立“1+1+6+N”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開展同步教研、協同備課,實現基于網絡常態化開展的云觀課、云巡課、云監課和云評課,為教師成長賦能。
智慧校園讓課堂更有趣
“我很喜歡AR課堂。課堂上不僅能了解到AR的相關知識,還能自己上手實踐,特別有趣。”近日,在興慶區實驗第二小學的一節AR增強虛擬現實體驗課上,五年級學生康晶茹戴著3D眼鏡、手持AR筆,全神貫注地盯著屏幕,不時用筆尖操作著三維物品。相比于傳統課堂,智能設備的加持,帶給學生全新的科技體驗。“現在孩子們不僅可以在課堂學習知識,還可以操作AR設備,通過三維影像,觀察現實中無法接觸的一些生物和動物形象,在體驗中學習知識。”該校信息技術老師齊小玲介紹。
這樣的教學場景只是興慶區實驗第二小學打造智慧校園的縮影,近年來,該校依托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寧夏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提供的智慧學習、智慧教學、智慧研訓等應用服務及優質資源,以智慧課堂為核心,智慧管理為支撐,教師發展為引擎,構建了云端一體化,學習、協助、應用一體的智慧教育生態。學校先后建成“未來學習中心”、智能錄播室、數字化網絡教室、智慧魔方科技體驗中心、智慧教室等教育基礎設施,并依托寧夏教育云平臺教學應用APP,開展基于寧夏教育云教學資源、云校家、數字圖書館、小學科學仿真實驗和輔修選課系統等應用,實現了數字化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有機融合。
“我們通過智慧校園的打造,提升了教師和學生的信息素養,學校教師每年信息素養測評優秀率達到90%以上,學生信息素養也在不斷提升。”興慶區實驗第二小學教育集團校長童慧玲說。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我市依托“寧教云”在線課堂,建設“名師面對面”答疑模塊,向學生提供智能、體驗、開放性的學習資源和課程服務。銀川六中開展了基于Classin(翼鷗教育)線上線下多種學習模式和學習效果評估;銀川二中開展精準化個性化學習資源推送;還形成興慶區實驗第二小學“問思辨”智慧課堂、銀川十五中“3571”課堂、興慶區第十八小學“3333+N”智慧課堂等基于課前、課中、課后數字化變革的特色課堂教學新模式,在課程結構、教學方式、評價標準方面改革優化,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創新實踐等綜合能力全面提升。
教育信息化建設有效推進
據了解,我市持續加強支持保障,抓好五項舉措,確保教育信息化建設有效推進。強化統籌規劃,印發《銀川市“互聯網+教育”建設方案》和《銀川市教育事業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實施“互聯網+教育”優化工程,指導各縣(市)區、學校制定教育信息化發展規劃,形成“全市一盤棋”工作格局。強化資金保障,將教育信息化項目納入公益性項目計劃,設立專項資金予以保障;安排轉移支付專項資金,支持縣(市)區教育信息化建設,推動教育信息化基礎支撐能力和信息技術服務教育教學能力持續提升。
同時,強化督導考核,制定各縣(市)區信息化建設與應用督導考核指標,開展專項督導與考核,確保全市教育信息化建設扎實推進。強化素養提升,建立教師信息素養能力培訓和測試體系,連續3年開展信息化領導力培訓和教師信息技術大練兵活動。信息技術課題研究覆蓋全部學校,新媒體、新技術應用覆蓋全體教師。加強與國內高校、研究機構、科技企業合作,積極開展應用培訓,助力提升師生信息技術素養和能力。此外,強化示范推廣,通過實驗區試點先行、示范引領、整體推進模式,推動示范區、示范校、示范項目建設,不斷推動基礎教育質量整體提升。
“未來,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將在我市持續深化,基于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教學模式變革也必將由融合應用走向創新發展的新階段。”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說。下一步,還將從注重教育資源開發、優化教育外部支持環境等硬投入,向逐步重塑系統內部要素及其關系、系統與外部環境及其關系的軟創新方面加速轉型,以期形成全新的教育數字化生態系統,推動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
銀川市新聞傳媒中心記者 李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