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職業教育,德國職業教育的特征
當前,我國青年選擇從事技能工作的意愿較低,大部分青年學生更傾向于選擇普通教育通道。筆者觀察到,德國青年選擇從事技能工作的意愿較高,在普職分流過程中選擇職業教育通道的青年約占60%。究其原因,制度對德國青年的技能投資意愿有重要影響。下面,筆者將以制度理論為基礎,對德國青年的技能投資意愿進行分析。
制度包括為社會生活提供穩定性和意義的規制性、規范性和認知性要素。規制性要素包括規則設定、監督和獎罰,用以制約、規制并調節行動者的行為。規范性要素指社會生活制度中的說明性、評價性和義務性維度所形成的價值觀和規范。認知性要素是關于社會實在性質的共同理解。
規制、規范和認知性要素作為基礎性要素構成了制度的結構,對德國青年技能投資意愿而言,在強調制度對技能投資行為的控制和制約作用的同時,也要強調對德國青年及其意愿形成的支持作用。
規制性要素在技能投資意愿形成中的表現
規制性要素在德國青年技能投資意愿形成中承擔著保護和監督的強制功能。國家作為規則的制定者,利用法律手段規制、制約和調節社會經濟運行中的勞資關系。在德國,國家以立法的形式扮演“工人保護者”的角色,在協同合作的勞資關系中將勞動者個體視為弱勢方進行保護,對企業進行約束。德國完善的技能勞動者保護體系,除了其嚴格性保障了勞動者的權益,其最大的特色是確保了工人與雇主之間的平等關系,以及工人參與企業管理的權利。作為規制性要素的法律法規從根本上保證了技能工作與其他工作的平等地位,以及青年人專用性技能投資的可能性。
就業保護立法調節就業關系的穩定性。就業保護指制度化的就業保障,就業保護程度越高,技能工人被解雇的可能性越低。《德國聯邦就業保護法》為員工穩定就業提供制度化保障,而穩定就業所提供的經濟保障也是德國人確保長期生計費用和為未來制訂計劃的唯一途徑。相對于雇主承諾的不可靠性,以法律形式存在的就業保護具有充分的可信性,保證員工相對而言被解雇的可能性較低,從而為德國青年投資專用性技能提供了支持。
失業保護立法調節技能工資水平的不確定性。失業保障制度的失業保護能降低技能勞動者在職業生涯中工資水平的不確定性,從而形成對專用性技能投資意愿的保護機制。德國的保障制度體系為技能工人承受失業、疾病等就業相關的風險提供了支持,確保技能勞動者在相對無憂的條件下學習和投資行業或企業專用性技能。而且除了就業時所享受的福利之外,對于失業的技能工人而言,依法獲得的失業金能繼續保障其基本的生活資金需求,顯示出較高的失業保護功能,從而增強了技能工作的穩定性。
工資保護立法調節市場經濟環境引起的技能工資波動。工資保護是通過集體談判協議等方式保護技能工作者的工資水平不受市場波動的影響,以保證技能勞動者生活水平的穩定。德國的法定最低工資制度以及行業集體工資協議制度從薪酬方面出發保護技能勞動者的穩定收入和體面生活,從而保護了青年人的技能投資意愿。
規范性要素在技能投資意愿形成中的表現
規范性要素從價值觀層面和實踐層面規定事情應該如何完成而形成的規范系統。在價值觀層面,德國擁有平等、有序、實用的職業文化,鼓勵青年人通過學習技能獲得一技之長從而實現個人價值。在實踐層面則通過技能資格證書制度保證青年人具備專業能力,并獲得相應的薪酬以保證體面生活及社會認可。
德國職業文化引導青年人通過技能工作實現個體價值,職業以及職業技能投資成為個體價值體現的重要途徑。德國青年選擇進入職業教育培訓學習技能的重要原因是技能投資為他們提供了實現預期職業目標和職業價值的機會。在德國,人們普遍看重和認可技能工作的價值,青年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中成長,進入職業教育學習技能成為自然而然的主動選擇。
德國技能資格證書制度不僅保障青年人的技能投資獲得認可,也保障了企業和社會的技能需求。技能勞動者獲得技能資格證書并憑借自己的專業技能體面生活,這是技能工作帶來的職業安全感和幸福指數,同時他們也能享受到社會對技能工作的尊重和認可。而且具備高含金量的技能資格證書制度還提供了就業的相對靈活性和可能性,降低了青年人專用性技能投資的風險。
認知性要素在技能投資意愿形成中的表現
認知性要素是在規制性和規范性要素的基礎上,行為者對行為的主觀理解所形成的共同框架。與規制性要素和規范要素的外部性相比,認知性要素強調個體的認識、理解和內化。要理解德國青年技能投資行為,需要在考慮客觀條件的同時,深刻理解青年對技能工作本身及技能學習價值的主觀認同。技能工作的專業性及挑戰性不僅使德國制造具有競爭力,也更加吸引青年人的投資愿望。被全球廣泛認可的德國職業教育保證了高質量的技能學習過程,也打通了青年的就業通道。隨著德國職業教育的縱向貫通及橫向融通,青年人的技能投資前景愈發多樣化。
德國技能工作的專業化水平和要求以及德國制造的產品競爭力,都決定了技能工作的專業性和技能學習的重要性。從事技能工作意味著高度的專業化水平以及充滿挑戰性和無限創新的可能性。而學習技能、投資技能可以在學習和工作中保持持續不斷的探索與進步,實現專業知識和技能等各方面的持續提升,這種認知逐漸轉化成他們技能投資意愿的動力來源。
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最大的特點就是為青年人打通了技能學習與就業的通道,使他們能在真實的工作環境和要求中學習技能,以最大限度滿足工作世界的需求,并通過工作中的技能學習獲得自身的價值認同與發展。當技能學習和就業融為一體時,青年人的技能投資回報的穩定性也隨之增強。
德國青年技能投資擁有貫通且比學歷教育更加多樣化的上升路徑,既可以選擇與進入普通教育軌道的青年同樣的高等學歷教育路徑,也可以選擇職業路徑通道,成為深耕于本職業或本行業內的技術能手或技能專家。職業路徑的貫通與學歷體系的價值等同,為技能投資提供了更豐富的出路和更多元化的選擇,使得技能學習具有更高的投資回報率,從而促進了青年人的技能投資意愿。
借鑒與啟發
規制性要素通過建立穩定的規則系統保障德國青年的技能投資意愿,德國青年技能投資意愿的規制性要素包括勞資關系的平等程度、工作保護程度、就業保護程度、失業保護程度和工資保護程度。德國通過立法的形式保障了勞資雙方的平等關系、限制企業的權利并保障技能工作的環境和條件及福利,通過就業保護、失業保護及工資保護制度形成了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為青年人從事技能工作奠定了制度性基礎,使他們在投資專用性技能時沒有后顧之憂。這符合德國社會性市場經濟秩序的特性,既承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又將社會保障制度和人民福祉作為社會發展的重要方面。依賴高技術技能工人的企業對社會保障制度更感興趣。如果社會保障水平較高,那么企業的雇傭及解雇的靈活性就比較低,雖然限制了企業對新興商業機會的靈敏響應,但是卻有利于企業挖掘深層次技能,使生產技術和工藝的不斷升級,更有可能實現高端制造。而且較高的社會保障水平需要企業做好長遠規劃和長期投資的準備,因此企業選擇的發展模式和產品市場戰略是其人力資源戰略的基礎,而企業的人力資源戰略則影響著技能社會的建設成效。
制度的規范性要素在價值觀和實踐層面激勵德國青年的技能投資意愿,德國青年技能投資意愿的規范性要素包括職業價值觀、技能資格證書含金量和薪酬回報程度。相比制度的規制性要素所提供的基本保障,規范性要素更能發揮對青年技能投資意愿的激勵作用。德國職業文化中履行“天職”的職業價值觀賦予技能工作和其他工作平等的地位,人們通過承擔職業職責完成職業使命,在工作過程中形成獨特的德國職業精神和職業規范。而且,德國技能資格證書的高含金量不僅保證了青年人技能投資的可靠性和可回報性,也為技能工作贏得了社會的認可和尊重,擁有技能資格證書的青年被認為是企業和社會所需要的技能人才,也因此能夠獲得相應的薪酬及體面生活。
制度的認知性要素通過德國青年對技能工作的理解而轉化為內生性意愿,德國青年技能投資意愿的認知性要素包括技能工作專業化水平、技能學習過程質量水平、發展路徑多樣化水平。德國青年作為技能投資的行動者,他們自身對技能工作及技能投資的理解才是其意愿形成的根本。德國制造的高質量優勢離不開專業且富有挑戰性的技能工作,這樣的工作吸引青年人愿意在職業的領域中不斷探索和創新,而且德國職業教育培訓提供了優質的技能學習過程,青年人能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真實工作環境中學有所得,也能夠通過職業路徑實現專業成長和突破,獲得與學歷教育具有同等價值的職業資格,這些內化于心的認知才是德國青年技能投資意愿的內生性動力。
如何增強青年人的技能投資意愿是我國職業教育發展和技能社會建設的重要議題。從德國經驗來看,國家在政策和法律制度的層面可以為技能投資意愿提供基礎性保障。例如,積極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和支持作用,完善勞動就業的相關政策及法律體系建設。在保障技能勞動者獲得有競爭力的工資的基礎上,以法律形式維護和提高就業保護、失業保護及工資保護的能力,解決技能投資的后顧之憂,以增強青年技能投資的信心。同時,以法律形式維護勞動力市場公平,增強對技能勞動者的社會保護能力,使技能工作享有與其他工作同等的各項權益和平等地位,以激勵青年技能投資和積累的決心。
另外,在國家制度性基礎提供基本保障的前提下,切實落實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發展高質量的職業教育,提高職業教育課程教學質量以及與市場需求的相關性,使進入職業教育的青年學生真正學有所獲、學有所用,使職業教育成為企業人力資源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者單位系湖南師范大學工程與設計學院職業教育研究所,本文參考《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4年第4期文章《他們為什么愿意從事技能工作》〕
《中國教師報》2024年05月08日第15版
作者:賀艷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