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質是什么—中國教育的本質是什么
■宋廣文
教育的真諦是什么?
有一則寓言流傳世界,至今不息:一位印度老人對小孫子說,每個人的身體里都住著兩只狼,他們殘酷地互相搏殺。一只狼代表嫉妒、憤怒、驕傲、害怕和恥辱;另一只狼代表善良、溫柔、希望、感恩、微笑和愛。小男孩著急地問:“爺爺,那么哪一只狼更厲害?”老人回答:“你喂食的那一只!”
因此,你想要孩子成長為什么樣的人,取決于你“喚醒”的是心靈的哪些東西。我們編寫這本《走進兒女的心——兒童成長心理手冊》(山東教育出版社),目的就是幫助廣大家長、教師“喚醒”孩子的心靈,對付那只“負能量”的狼,“喂食”那只“正能量”的狼。
偉大的哲學家、教育家們也都深深認同這一點——教育本質上講是一種“喚醒”。雅斯貝爾斯認為,教育本身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如果教育不能觸及到人的靈魂,未能引起人的靈魂深處的變革,它就不能成為教育;斯普朗格認為,教育最終的目的不是傳授已有東西,而是把人的創造力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馬克思則認為,教育絕非單純的文化傳遞,教育之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種人格心靈的喚醒。
從歷史和比較的角度看中國,我們算是“重視”教育的,只不過在重視教育的內容和方式上區別于歐美等國家。中國在歷史上是十分重視“人文教育”的,這既是儒家的教育成就,也是儒家得以發展的原因。毫無疑問,現代中國也是普遍重視教育的,但結果如何呢?文憑普遍升高,文化水準不見高;知識量不斷增加,但能力未見長;證書一大堆,素養卻未變。這樣的教育顯然既不是國家想要的,也不是教育者想要的,更不是家長想要的。
如果說做什么都應該講究“依道”而為的話,那么,教育的“依道”更難,因為教育的宏觀規律相對好找,而微觀規律或者說具體個人的成長規律太難找。教育是科學,教育是藝術,教育的科學性離我們還較遠,教育的藝術性更需要加強。這一方面源于心理學家、教育學家還未能揭示出人成長過程中的所有規律及其應對策略,另一方面,即便這些知識可以隨手拈來,但因為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太大,又不可能拿過來就用。歷史上,孔子、蘇格拉底等尚可以“因材施教”,而我們今天的教育,還是做不到因人而異,因材施教。教師習慣于面對所有人的“同一教育”,試圖讓每個人“一邊高”地發展;教師和家長似乎很容易在這一點上形成共識:寧肯犧牲某個孩子某一方面的拔尖表現,也不愿接受“偏科”或某一方面低于他人。“硬灌”、“強壓”就是“硬道理”,“循循善誘”、“因勢利導”反而成了多余的。
我一直認為沒有最好的教育,只有更好的教育。更好的教育應當是建立在科學研究之上而非簡單經驗積累之上的教育,應當是適應人的發展并能有效促進人的發展的教育,應當是使人獲得更多快樂和幸福的教育,應當是讓人感到生命很有意義、很豐富、很有品位的教育。孩子得到了這樣的教育之后,便會做到:是龍,可上九天攬月,是魚,便樂于小川遨游;能研究,便進入世界一流國家實驗室,摘取科學桂冠;會工作,便學會一種技術或從事一種活動,安安分分、平平靜靜。生活順利了,感恩社會、感恩父母、感恩生命、感恩所有幫助過自己的人,自食其力,然后善待弱者;生活不順,仍可不怨天尤人,不自暴自棄,不仇富仇官,順其自然,怡然自得。
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教育上的擇善從之,也許就是承認每個人的遺傳素質不同,由此帶來每個人的潛能不同,教育者的作用就在于找到適合孩子發展的環境和時機,施予適宜的教育,促進他們潛能的實現,讓每個人成為他自己。(作者單位:山東曲阜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