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家庭教育—成功的家庭教育是人成長的基礎
文:智信
一
微博上有一條新聞 “為方便跟法學系女兒聊天,學霸老師自學考過國家司法考試。”
49歲的朱騰強經過8個月的自學,以客觀題考試總分205分、主觀題考試116的成績通過。
朱家是學霸家庭,女兒朱林嘯已經保研到北京大學攻讀法學碩士,朱媽媽也不甘示弱,目前從計算機專業跨考了CPA。
朱家人最喜歡的就是聚在一起聊天,交流學習內容。朱林嘯表示:自己現在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成就離不開父母從小的教育和家庭的學習氛圍。
這家學霸家庭除了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之外,還非常注重培養孩子的習慣。
給孩子金山銀山,都不如培養孩子好習慣。
孩子的發展有自帶的基因屬性,還有一個隱藏“基因”,它在人生早期形成,最終決定了孩子的命運,這個“基因”的名字叫做“習慣”。
許久未露面的跳水皇后郭晶晶上鄧亞萍的訪談節目,在教育孩子方面,連公公霍震霆都說郭晶晶是個嚴格的“虎媽”。
有時候公公霍震霆來看孩子,如果孩子們作業沒有寫完,她會堅持原則“不給公公面子”,讓孩子先寫完作業再陪老人家。她希望孩子能養成時間管理的習慣,做事有規劃。
專家研究表明,3-12歲是人形成良好行為的關鍵期。12歲以后,孩子已逐漸養成許多習慣,新習慣要扎下根來就難多了。
父母的第一責任是教育孩子,而教育孩子的第一位是培養孩子的好習慣。
二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對孩子說:“寫完作業才能去玩。”可遇到家里來小朋友或者有事情了,就會讓孩子先玩再寫,長久以往,孩子就無法養成放學回家先寫作業這個習慣。
一個小孩從小在學數學,開始的時候會覺得內容很簡單,很多孩子喜歡跳步驟;有時候為了出去跟小伙伴玩,字跡寫得很潦草,為了省紙,草稿紙和作業本寫得密密麻麻。
這些行為一開始是孤立的,但時間一長,就形成習慣。
等上了初中高中內容稍微變難,跳步驟就會時不時出錯,而很多孩子就會用粗心來解釋;字跡潦草,最后連自己也看不清,5抄成3。在紙上寫得密密麻麻,考試回頭檢查,一個數字、公式、步驟半天都找不到。
長久以往孩子自己也會懷疑自己是不是讀書的料,懷疑能力和智力水平,最后有可能放棄學習,而這一切的根源是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英國著名的女首相撒切爾夫人對隱藏的“基因”做了精辟的解釋。她說:
注意你的想法,因為它能決定你的言辭和行動。
注意你的言辭和行動,因為它能主導你的行為。
注意你的行為,因為它能變成你的習慣。
注意你的習慣,因為它能塑造你的性格。
注意你的性格,因為它能決定你的命運。
三
養成一個好習慣需要多久?倫敦大學學院的健康心理學家做了研究,他們邀請了96位參與者,請他們選擇一項想要發展成習慣的日常行為。
他們選擇的行為是每天要做,但現在還沒做到的事情,并且與健康有關。
比如:晚飯后跑步15分鐘。參與者需要每天登錄,報告他們是否繼續之前選擇的行為以及這種行為的習慣程度。
研究者發現:
平均下來,實驗對象需要66天才能養成新習慣。不同的人養成習慣 需要的 時間是有差異。比如早上喝一杯水,在20天后毫不費勁;
而午飯吃一塊水果,需要花兩倍的時間,運動更加困難,有些人84天過去了,還沒有養成早上做50個仰臥起坐的習慣。
可見習慣的養成不是立馬能成的,而孩子意志力本來就單薄,更加容易半途而廢,所以在培養孩子習慣的時候,不要立馬就一頓罵,而是想想自己學習信息的難處。
但做父母的也不要擔心,我們可以幫助孩子養成習慣,可以從3個問題入手。
問題一:養成習慣的動力是什么?
孩子要給習慣創造一個動力。比如孩子不喜歡看書,那動力就可以是從“我不喜歡看書”到“我要看書“。
你也許會說,孩子本來就討厭看書,動力為零,甚至是負數。沒關系,你可以創造條件讓孩子有動力,比如自己每天看半個小時的書,多去圖書館走動,又或者與孩子一起閱讀書本,讓孩子感受到閱讀的好處。
這個階段,孩子還沒有養成閱讀的習慣,不會立馬行動,但周圍環境都營造出閱讀的氛圍,無形當中給孩子種下了習慣的種子。
問題二:在什么時候、通過什么方式,把它變成習慣?
我們要求孩子今年要多讀書,但這個要求沒有具體的行為,孩子無法執行。
心理學家彼得·戈爾維策給我們一個簡單有效的方法:如果-那么(if-then),也就是說:如果出現某種情況,那么我們就做某個行為。
比如培養孩子刷牙的習慣,告訴孩子“我們要刷牙”是不夠的,我們需要建立“如果-那么”的連接,比如“如果吃完晚飯,那么我們就去刷牙”。
這樣我們就在具體情況和行動中建立起牢固的聯系,長久以往就能變成習慣。
判斷孩子有沒有養成習慣,核心就在于自動化。也就是孩子餓了就想到吃,這是自動反應。
習慣如果也能這樣,那就成功了。
問題三:面對突發情況,父母情緒先要穩定,在調節孩子的情緒
前面已經提到養成一個習慣的基準并非是21天,有時候會更長。面對孩子哭鬧,父母會忍不住發火,這個時候你先要安撫自己的情緒,告訴自己:
培養習慣不容易,我每天運動都很難,閱讀對孩子來說也是一個挑戰。
安撫好自己的情緒之后,孩子的情緒也需調節,你可以蹲下來,對孩子說:”今天這本書是不是太難,沒有看懂?那媽媽跟你一起看怎么樣,好不好?“
與其靠打罵逼迫孩子做一件事情,不如想辦法,將外部動力轉變成內在動力。美國心理學家德西和瑞安認為促進外部動力向內在動力轉化有三個因素:自主感、歸屬感和勝任感。
自主感是讓孩子覺得我的行為我做主。比如在買書的過程中,家長放手讓孩子自己選擇買什么書籍。選擇要有限制,比如二選一,要讓孩子有翻身農奴把歌唱的感覺。
歸屬感是讓孩子感受到愛、尊重和接納。做孩子不喜歡的事情,孩子就容易產生負面情緒。這個時候我們需要提高孩子的積極情緒,告訴她做這件事情有趣的一面。
勝任感是讓孩子覺得自己可以做大。孩子的進步是微小的,每一次的進步,父母都要走心的鼓勵,抓住他成長的瞬間,為孩子加油鼓氣。
心理學家賽德茲說:“人如同陶瓷器一樣,幼兒期就好比制造陶瓷器的粘土,給予什么樣的教育就會成為什么樣的雛形。”
有能力的孩子能走得遠,但有好習慣的孩子才會走得更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