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教育息子—洗澡性教育
今天,筆者想和大家聊聊怎么樣教育好獨生子女。"愛子之心,人皆有之"。人生下來以后,最初的愛就是從母親那里獲得的,父母愛孩子,這是人的天性。從孩子成長的角度來看,也需要得到父母的愛,有人把這種愛叫做"兒童健康發展的精神食糧"。所以,父母給予孩子的愛再多也無可非議,關鍵是要注意端正愛的出發點,并講求愛的表現形式的藝術性。特別是獨生子女,由于家里只有他一個小孩,被看作是全家人的寶貝,很容易對他溺愛。
根據這種情況,要想教育好獨生子女,這就要求父母在注意改變孩子成長的獨特環境的同時,還要在對待孩子的態度和教育方面,注意樹立父母的威信,正確掌握對孩子的愛。為了說明問題,先說說溺愛。大家都知道,溺愛就是過分寵愛,是一種失去原則的、無條件的、不合理的愛。它通常有以下幾種表現:
1、 父母對孩子提出的要求,不管是否合理都百依百順、有求必應,孩子有了不良行為又不去制止和糾正,使孩子養成了一些壞習慣。比如:有的孩子由于經常吃零食,影響了吃飯,大人不但不去教育和制止,還想方設法買各種各樣的零食哄他吃;有的孩子五、六歲了,還要摸著媽媽睡覺,有的還要拍著睡、撓著癢癢睡,有的孩子看到別的小朋友有了新玩具,就鬧著要到手里自己玩,家長不但不勸,反而采取縱容的態度;年齡稍大一些的小學生,無限制地要錢買東西,父母也慷慨解囊,讓其任意花零錢也不在乎。
2、 家長不愿意聽幼兒園、學校老師和其他一些人反映自己孩子的缺點,反而沒法庇護。如:有這樣一位家長,當阿姨反映他的孩子把托兒所的玩具小雞帶回家的事情以后,非常不高興地反駁說:"我的孩子絕不會這樣,我們家里有的是玩具。"有的家長當聽到或見到自己孩子與別人的孩子爭吵打架的時候,只相信自己孩子的一面之詞,而不認真弄清情況,就去粗暴地訓斥別人的孩子。更有甚者,一位父親為了給對方的孩子一些壓力,竟用手指去彈打人家的腦門。
三、不分時間、場合,表現出對孩子過分地親昵,感情外露,親吻、擁抱頻繁。特別是一些在幼兒園長托孩子的父母,一周之內,本不應接見,但他卻要來一、兩次,又是親又是抱,或者給帶去些吃的東西。從生理和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擁抱、撫摸、親吻孩子,固然是兒童觸覺發育、智力發展以及身心成長的愛的需要。但是,不分時間、場合的、過分的情感流露,對兒童來說是一種強刺激,容易使兒童過分興奮,以致造成兒童的神經質、放肆和任性。
從以上表現來看,父母的溺愛會使孩子逐漸養成不良的品德習慣,對孩子是十分有害的。其實,父母要做到正確地愛自己的孩子,首先要解決一個認識問題。我們人類的母愛是講求社會性的。單純地愛孩子,這是動物界都具有的本能,甚至連最兇猛的狼、虎也都受自己的息子。可是,作為高級動物的人,當他們離開母親的身體獨立生存以后,就要從一個生物的人逐步地向社會的人發展。而這個發展過程和傾向隨時又要受到社會的約束。一個人從降生開始,逐漸長大成人,還要承擔社會的權利和義務。
因此,每個做父母的應該對祖國的未來負責,而不能認為"孩子是我的,我想怎么愛就怎么愛,我想怎么嬌就怎么嬌,別人誰也管不著。"這種認識是大錯特錯的。其實,只要認真想一下,孩子慣壞了,長大以后,除了父母以外,誰能無原則地滿足他的一切欲望呢?當他們的欲望和要求得不到滿足的時候,很容易做出違法的事來,這將不僅是社會的禍害,而且更直接的是給家庭造成痛苦。
所以,正確的愛,應該首先體現在對孩子人格的尊敬、信任和嚴格的要求上,讓孩子在品德、行為、習慣、學習和生活方面,都向好的方向發展。比如:要求幼兒每早按時起床,自己穿衣服、疊被;定時吃飯,不挑食;午飯后再吃水果;有玩具和小朋友們一塊玩,不搶要別人的東西;聽故事時認真聽、坐得住;大人談話時不插嘴;睡覺前不吃糖等等。全家人對幼兒的要求要一致,不能爸爸要求嚴,媽媽要求寬,父母要求嚴,爺爺奶奶要求寬,更不能今天要求做到的,明天就不要求了。
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要教育他們懂得正確對待自己,正確對待小朋友,正確對待長輩,明確哪些是對的,哪些是不對的。如果孩子提不出合理的要求,家長要耐心地解釋和引導。對年紀小的勸兒可以用轉移目標的方法,然后再慢慢地講解。比如,冬季的一天,一個四歲的女孩看完畫報后,哭鬧著一定要穿夏天穿的那件花裙子去幼兒園。顯然,這是一個非常幼稚可笑的要求。這位家長就非常耐心地告訴她,現在是冬天,天氣很冷,不能穿夏天的衣服。家長還把她帶到屋外,叫她感受一下外面的冷天氣,告訴她,如果現在穿裙子,會凍壞的。
回到屋里以后,媽媽又和孩子共同欣賞美麗的裙子,并說:"媽媽把裙子好好地放在柜子里,等天氣暖和時,就拿出來給你穿。"這樣以來,孩子的情緒就慢慢冷靜下來,放棄了冬季穿裙子的不切實際的要求。教育者的威信存在于教育者的全部生活和教育的藝術之中。父母只有時刻不忘自己的天職,時時事事做孩子的表率,不嬌慣、溺愛自己的孩子,對他們采取正確的教育方法,才能在孩子心目中逐漸建立起威信,從而達到教育好孩子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