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工學院繼續教育,常州工學院繼續教育學院學位
來源:【交匯點新聞客戶端】
江蘇省演藝集團京劇院《四郎探母》、江蘇省蘇州昆劇院《林沖》、無錫市錫劇院《涓生之路》、揚州市揚劇研究所《鄭板橋》、南京市越劇團《梁山伯與祝英臺》……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學生更加深入了解并欣賞中國傳統戲曲藝術,由江蘇省委宣傳部、省教育廳主辦的2024年度“江蘇戲曲名作高校巡演”活動如火如荼舉行中。本次活動將持續至今年11月。在此期間,各劇團將帶著5部大戲,5臺折子戲,共75場演出,走進全省60所高校,為學生帶來精彩的戲曲表演和導賞講解。
為了讓學生們更好地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新華日報·交匯點新聞特別開展“戲曲進校園觀后感征集活動”,學生可以圍繞戲曲表演、藝術特點、文化內涵等方面進行書面表達。
6月5日,2024年度“江蘇戲曲名作高校巡演”活動昆劇經典名段折子戲專場走進常州工學院,江蘇省蘇州昆劇院的新老演員為同學們演繹了經典名段《孽海記·下山》《白兔記·養子》《玉簪記·琴挑》。同學們在觀賞演出后有何心得體會呢?我們一起了解!
外國語學院 王藝璇:
這一場精彩絕倫的表演如同一幅絢麗的畫卷,在我的心中徐徐展開,留下了深刻而難忘的印象。
當帷幕緩緩拉開,我仿佛瞬間穿越回了古代。演員們精致的妝容、華麗的服飾,無不讓人眼前一亮。他們的一顰一笑、一舉手一投足,都帶著獨特的韻味和優雅,將故事中的人物演繹得栩栩如生。昆劇的表演不僅僅是聲音和動作的呈現,更是一種情感的傳遞和文化的表達。在折子戲《孽海記·下山》《白兔記·養子》《玉簪記·琴挑》中,我感受到了愛情的凄美、忠義的偉大、人性的復雜,每一個情節都深深觸動著我的心弦。看著演員們在舞臺上盡情揮灑汗水,用精湛的技藝展現著昆劇的魅力,我不禁為他們的執著和熱愛所感動。
這場昆劇折子戲進校園的活動,讓我近距離地接觸這一古老而珍貴的藝術形式。通過這次體驗,我明白了傳統文化的價值和意義,它是我們民族的瑰寶,承載著歷史的記憶和智慧。
走出劇場,那優美的旋律和動人的表演依然在我腦海中回蕩。我期待著未來能有更多這樣的機會,讓我們與傳統文化親密接觸,讓昆劇以及其他優秀的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繼續綻放光彩。
《白兔記·養子》劇照
師范學院 丁辰艾:
近日,我有幸參與了學校舉辦的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欣賞了一場精彩絕倫的昆劇折子戲演出。昆劇,作為中國古老戲曲藝術的瑰寶,以其獨特的唱腔、身段和故事情節,深深吸引了我。
此次演出的主題圍繞昆曲折子戲的經典劇目展開,表演了《孽海記·下山》《白兔記·養子》以及《玉簪記·琴挑》三個劇目。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白兔記·養子》,通過演員的精湛表演,讓我感受到李三娘在面對丈夫被逼從軍后一人生活、一人產子的無奈和絕望之情。舞臺上,演員用悠揚婉轉的唱腔和婀娜多姿的身段,把觀眾的情緒都代入角色中,仿佛身臨其境。在觀看演出的過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昆劇所表達的意義和價值。它不僅僅是一種戲曲藝術形式,更是一種文化傳承和精神寄托。
此次活動讓我受益匪淺,通過欣賞昆劇,我們可以了解古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也可以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對中國傳統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
在未來的日子里,我會更加關注和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其發揚光大。
師范學院 吳亦寧:
近日,我們學校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江蘇戲曲名作高校巡演”活動,我有幸觀賞了精彩的昆劇折子戲表演。這場演出不僅讓我領略了昆劇這一傳統藝術的魅力,更讓我對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有了更深的理解。
演員們精湛的技藝和生動的表演,讓我仿佛回到遙遠的時代,沉浸感受劇中人物的悲歡離合。我最為欣賞的是演員們對角色的深入理解和精準把握,例如第一折《孽海記·下山》中男演員束良老師的表演,呈現了獨特的“蛤蟆形”表演風格,生動有趣,令人忍俊不禁。女演員錢思好老師的表演則更加細膩,既有閨門旦的溫婉,又有小花旦的活潑,兩者之間的轉換游刃有余,令人嘆為觀止。
此外,這次活動也讓我感受到了校園文化活動的豐富多彩。學校為我們提供了這樣一個接觸和了解高雅藝術的機會,讓我們在忙碌的學習之余,能夠放松身心,享受藝術的熏陶。我相信,這樣的活動不僅能夠豐富我們的校園文化生活,更能培養我們的審美情趣和文化素養。
活動現場,學生上臺互動、學習
師范學院 錢瀟瀟:
此次觀演昆劇折子戲是我第一次近距離欣賞昆劇。演員們將角色形象生動地演繹出來,讓觀眾深入感受角色的內心世界。
通過觀看這三個折子戲,我深深體會到了昆劇的魅力,昆劇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深厚的文化內涵吸引了廣大觀眾的關注和喜愛。觀眾對于昆劇的評價也普遍較高,認可它們的精彩演出和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未來,我們期待更多優秀的昆劇作品能夠呈現給觀眾,并推動這一傳統藝術形式的發展和傳承。
航空與機械工程學院/飛行學院 楊婷:
近日,我有幸在校園內觀看了一場昆劇折子戲表演,《孽海記·下山》《白兔記·養子》和《玉簪記·琴挑》三部折子戲,讓我深刻領略到了昆劇這一傳統藝術形式的獨特魅力。
首先,《孽海記·下山》以其生動的人物形象和細膩的情感表達吸引了我。束良大師演的本無這個角色尤為出色,他的動作、表情和唱腔都精準地傳達出了角色內心的掙扎與轉變。特別是在表現本無決定回歸塵世時,演員用頸部以歡快的節奏快速轉動佛珠,佛珠仿佛成了本無情感外化的表現手段,令人印象深刻。這樣的表演不僅展現了演員扎實的技藝,也讓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角色的心境。
接著是《白兔記·養子》。這部折子戲講述了一個家庭中的親情故事,雖然劇情簡單,但演員的表演卻飽含真情,我感受到了昆劇在表現生活細節和情感交流方面的獨特之處。這不僅讓我對昆劇有了更深的認識,也讓我對生活中的親情和友情有了更多的思考。
最后觀看的是《玉簪記·琴挑》。這部折子戲以潘必正和陳妙常之間的愛情為主線,通過音樂、舞蹈和唱腔等多種形式展現了兩人之間純真而美好的情感。演員們的表演充滿了詩意和浪漫,讓我仿佛置身于一個古老而夢幻的世界。尤其是當潘必正彈奏《雉朝飛》曲求姻緣時,陳妙常回應以《廣寒游》曲,兩人的互動讓我感受到了昆劇在表現愛情主題時的細膩與深刻。
整場表演下來,我深深地被昆劇的藝術魅力所打動。它不僅是一種傳統的表演形式,更是一種承載了深厚文化底蘊的藝術形式。通過觀看這次表演,我不僅欣賞到了精彩的演出,也感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此外,我認為舉辦這次活動非常有意義。它讓我們這些在校的學生有機會近距離接觸和了解昆劇這一傳統藝術形式,從而加深了我們對于傳統文化的認識和尊重。同時,這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感受藝術魅力、提升審美情趣的平臺。
總的來說,這次觀看昆劇折子戲演出是一次非常愉悅和難忘的經歷。我期待未來還能有更多這樣的機會,讓我們能夠繼續領略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感受藝術的無窮魅力。
【投稿方式】
我們期待每一位參與“江蘇戲曲名作高校巡演”活動的學生,在觀看戲曲后都能積極投稿,分享你們的感受和思考。你可以將觀后感發送給自己所在院系輔導員,由校方統一收集后發送給記者。讓我們一起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共同推動戲曲藝術的繁榮發展!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宗祺 指導、整理
馮雅 攝影
本文來自【交匯點新聞客戶端】,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