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陰縣職業教育中心-平陰縣職業教育中心08級焊接班班主任劉萬鵬
說起平陰教育
人人都豎大拇指
學生家長說:
平陰孝直小學學生宋小寧的媽媽告訴記者:“之前,孩子在谷樓小學上學,家里安排專人一天三趟接送。合并到孝直小學后,不僅學校辦學條件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而且上下學有校車,吃飯有食堂,太省心了。”更讓她高興的是,孩子越來越懂事,而且對學習格外認真。
市教育局工作人員說:
“平陰教育的發展讓我震撼!從幼兒園到小學,再從初中到高中,無論是硬件還是軟件,都超出了我對平陰教育的原有認知。”市教育局一位工作人員在平陰學考巡查時,一周時間的深入接觸讓他有了這樣的感嘆。
一個經濟欠發達縣,究竟從哪里來的力量,把教育辦成了讓老百姓最滿意的民生工程?
帶著這個問題,記者走進了平陰縣,探尋其小縣富教的“致富經”。
把“10元”集中到一起花
平陰有了一片片“教育紅”
一下高速公路,向西望去便是一片紅色建筑,很是壯觀,那就是平陰縣職業教育中心。再往北,依舊是一片紅色建筑,門口掛著平陰縣實驗學校錦東校區的牌子。記者按“紅色”繼續索驥,無論是縣城、鄉鎮還是農村,無一例外都是學校。而且這個“紅色”在平陰還有一個響亮的名字——“教育紅”。
市里學校有的,平陰的學校都有了;市里學校沒有的,平陰的學校也有了!走進“教育紅”,就如同市教育局的那位工作人員,記者也被震撼到了。
“這個游泳池是標準的50米泳道,今年暑假后就能投入使用,到時學校就可以給孩子們開設游泳課。這個游泳館不是學校的‘私有財產’,除了平時供學生們上課使用外,周末的時候對社會開放,增加游泳館的使用率。”榆山小學負責人說。
據了解,去年建成投入使用的榆山小學,還有今年在建的土樓小學,都配有標準的游泳館。
市區學校都沒有幾所能夠配套游泳池的,把學校建得如此好,錢從哪里來?平陰教育人的智慧在這里得以顯現。
2010年時,平陰全縣有83所小學,人數不足300人的44所,不足200人的27所,不足百人的9所,讓每一所學校都達到標準要求,所需資金將是一個天文數字,對于平陰這樣一個經濟欠發達縣來講是不可能的。
“即使勒緊褲腰帶把學校建好了,隨著農村生源不斷減少,不僅投入打了水漂,而且‘麻雀校’也不利于孩子成長。”平陰縣教體局局長李仲波告訴記者。此時撤點并校成為平陰教育的最佳選擇,通過撤點并校全縣小學由83所整為13所,教學點2個,“就這樣,我們是把過去分10處花的‘10元錢’集中到了一起花,將有限的錢全部用到了刀刃上。”
遇到困難不打退堂鼓
校車食堂化解并校“后遺癥”
撤點并校之后,學生們都被集中到了一起,家遠的孩子怎么上下學?孩子的吃飯問題怎么解決?面對并校“后遺癥”,平陰教育人早早就將學生吃住行的問題納入自己的責任范圍,提前謀劃。
2012年秋季開學第一天,平陰縣在全省率先實現了村村通校車,84輛平陰“大鼻子”校車分4批陸續上路,設立學生上下車站牌247個,運行線路160條,日行程約7055公里,破解了全縣237個行政村2公里以上需要坐車的6000余農村娃上學放學的交通安全問題。
校車收費本著公益性原則,對學校無就餐條件的學生每天接送4次,每月100元;對學校有就餐條件的學生每天接送2次,每月收費80元。用李仲波的話說就是:“家長打工一天,孩子安全坐車一個月。”
“我現在一天三頓飯在學校吃,在食堂吃的飯比家里的都好。”在孝直中學食堂,學生孔德金正在吃飯,餐盤里是蒜薹炒肉和西紅柿炒雞蛋。“所有食材都是學校統一采購,由食堂負責加工,然后由學校進行零成本售賣,對學生而言吃得既安全又有營養。”孝直中學校長黃修華告訴記者。
當市區的家長們還在為選擇哪個小飯桌而糾結的時候,平陰縣已經在各學校建設獨立食堂,近年來累計投資2000余萬元,建設了11個農村學校餐廳,所有農村定點學校擁有了獨立食堂,解決了在校學生中午吃安全熱飯熱菜的問題。
吃飯和交通問題解決了之后,平陰縣開始探索如何全方位為學生提供更舒適的教學環境。為解決農村中小學生,特別是留守兒童洗澡難、洗衣難的問題,平陰縣教育體育局深入實施農村中小學“雙洗”工程,通過改建場所,購置設備,為農村中小學建成了“雙洗小屋”,所有農村學生每周都能在校免費洗澡洗衣。
如今,走在平陰縣學校里,“雙洗小屋”已成為校內別致的一景。
村村通校車、校校有食堂、學生能雙洗、操場全塑膠、教室全供暖……自邁出撤點并校第一步開始,平陰縣每年都會投入數千萬元用于教育惠民,其背后的民生情懷溫暖了更多平陰百姓。
做好轉型升級“加減法”
從“有學上”變“上好學”
一位留守在家跟著老人生活、每天都是臟兮兮的小學生,來到孝直小學后,不僅變得彬彬有禮、干凈整潔了,而且更加陽光自信了。
孩子的改變得益于孝直小學構建的“養正教育大課程體系”,學校通過《我是文明小乘客》《我是最美用餐小標兵》《孝小文化我知道》等課程,讓孩子在學校慢慢懂得了乘車禮儀、就餐禮儀,受到了環保教育、孝文化教育和傳統節日教育的熏陶,從內而外提升素養。
經過優化調整,學校成了平陰最漂亮的建筑,孩子“有學上”的問題解決了,但家長想讓孩子“上好學”的矛盾依舊存在。于是,平陰教育人的工作重心也由硬件建設變為內涵提升,讓孩子從“有學上”到“上好學”。
基于這樣的認識,自2014年開始,平陰縣開展了一場全縣規模的課程改革的實踐與探索。
“最初是各學校根據自身特點自由發展,多點開花,之后縣教體局出臺了課程建設的指導性文件——《平陰縣教育體育局關于深化義務教育課程建設的指導意見》,明確了全縣課程建設的總體要求,提出了全縣課程建設的體系框架,為全縣課程建設指明了方向。”平陰縣教體局教科室主任李洪濤告訴記者,隨后,該局通過召開現場會等方式培植典型,將課程改革一步步推向了縱深。
現在平陰縣所有義務教育階段學校都已啟動課程建設,通過做好“加減法”,實現了校本課程從無到有、從有到精的編制工作。
“最開始各學校的課程質量參差不齊,許多課程內容與學校育人目標并不吻合。”平陰縣教學研究中心主任蔣建穎告訴記者,課程改革進入深水區之后,各學校開始根據自身特色建設需要,從孩子發展需要出發,開始對課程做減法,淘汰了一部分效果差的課程,為學生們留下了真正的精品課程。
在抓課程體系建設的同時,平陰縣不斷加強教師培養,使得教師隊伍素質得以整體提升。2016年,平陰縣有9名教師代表濟南市參加“山東省中小學德育課例優質課評選”活動,榮獲省一等獎5個,二等獎4個,受到了省市教育專家的肯定與表揚。3年來,在“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中,全縣有378名教師榮獲省、市級一等獎,其中有16人榮獲教育部優課獎。
如今,平陰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已有了明顯改觀。他們不但扭轉了縣域教育曾經的被動局面,更為未來的長足發展占領了先機,最重要的是讓全縣學生享受到了教育發展的成果。
信息來源:濟南日報記者 史春勇
濟南日報新媒體編輯:趙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