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_亞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及影響有哪些
作為教育史上重要的人物,亞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對西方乃至世界的教育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其教育思想也是教師考試中??嫉闹R點,以下簡單介紹亞里士多德及其教育思想。
一、人物生平
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一前322)是古希臘最淵博的百科全書式的學者,出生于古希臘殖民地色雷斯,父親是馬其頓國王阿明達斯二世的御醫。公元前367年,17歲的亞里士多德來到雅典,先入伊索克拉底(伊索克拉底是希臘古典時代后期著名的教育家。他出身雅典富裕奴隸主家庭,是智者普羅泰哥拉和高爾吉亞的學生,與蘇格拉底亦有師生關系。他雖然猛烈抨擊當時日漸頹敗的智者教育,但局限于從道德人格上的指責,尚不能像柏拉圖那樣從理論上進行深刻的批駁。)的雄辯術學校學習,之后轉入柏拉圖的學園,被譽為“學園的精英”。
二、論教育作用
亞里士多德提到了人形成為人的三個因素,即天性、習慣和理性?!笆紫?,一個人生來就是人,而不是其他動物,并且其身心必定有某種特性。但在初生時有些品質雖具有而無用,因為它們可以為習慣所改變,還有些稟賦天然地有待于習慣使之變好或變壞。只有人類除天性與習慣外,尚有理性。由于天性、習慣和理性不能經常統一,要使它們互相協調并服從于理性,除了通過立法者的力量而外,就寄托于教育?!敝匾暼说奶煨?、在良好的環境和正當的行為中養成良好的習慣,并通過教育發展人的理性,使天性和習慣受理性的領導,人就能成為有良好德行的人。在這三個因素中,教育顯然有其特殊作用。
亞里士多德關于形成人的三要素的理論,是后世關于遺傳、環境和教育的理論的維形,也是盧梭劃分自然教育、事物教育和人為教育的張本。不同的是,盧梭以事物教育和人為教育服從自然教育(天性),亞里士多德則堅持天性、習慣服從于理性的指導。
值得注意的是,亞里士多德在高度評價教育的作用時,并不認為教育在人的形成中的力量是萬能的。教育并不能使那些天性卑劣而又在不良環境中養成了壞習慣的人服從理性的領導。對于拒不服從理性領導的不可救藥的人,強制和懲罰是必要的。因此,必須建立公共生活的正確制度,有良好的立法和法律知識的教育。
三、教學思想
(一)論靈魂的三個組成部分
亞里士多德在《論靈魂》和《尼各馬可學》中都將人的靈魂區分為兩個部分:理性的部分和非理性的部分。非理性部分又包括兩種成分。所以人的靈魂由三部分構成,即營養的靈魂、感覺的靈魂和理性的靈魂。這三個部分相應于植物的靈魂、動物的靈魂和人的生命。在靈魂的三部分中,植物的靈魂與理性不相干,動物的靈魂即感覺的,欲望的靈魂在一定程度上分有理性,但它天性中有某種反理性的傾向,與理性相對抗、相搏斗,但它又有可能分有理性,特別是能自制的人是如此。使靈魂的三個部分在理性的領導下和諧共存,人就成為人。
亞里士多德的靈魂論在教育理論上的重要意義有三點。
第一,它說明人也是動物,人的身上也有動物性的東西,且與生俱來,采取不承認主義或不圖消滅它,違反了人的本性,也是做不到的。
第二,人具有理性,人不同手動物,高于動物。能否用理性領導欲望,使欲望服從理性,是人與動物區分的標志。發展人的理性,使人超越于動物的水平,上升為真正的人,這就是教育,特別是德育的任務。
第三,靈魂的三個組成部分的理論為教育包括體育、德育、智育等提供了理論上的依據。
(二)學思想與德育
亞里士多德談論得較多的美德(virtue)一詞,不僅指道德,也含有長處、特點、效能的意義。亞里士多德將美德分為兩類:理性美德和美德,后者才是學討論的對象。美德就是中道,中道在兩種過錯之間,一方是過度,一方是不及。道德品質是被過度和不及所破壞的。如痛苦或快樂的情感,過多和過少都不好。有的人沉湎于一切快樂不能自拔而成為放縱,有的人則如一個苦行者,回避一切快樂而成為一個冷漠無情的人。這都是對中道的破壞。所以,美德就是適度,恰如其分,恰到好處。
亞里士多德認為美德既非出于本性而生成,也非反乎本性而生成,自然給了人們接受德行的能力,它以潛能的形式存在,然后再以現實活動的方式展示出來,人們必須先進行有關德行的現實活動,才能獲得德行。
在實踐德行中,亞里士多德強調動機與效果的統一、知與行的統一、主觀與客觀的統一。合乎德行的行為,本身具有某種品質還不行,只有當行為者在行時也處于某種心靈狀態,才能說它們是公正的節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