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教育的首要問題,什么是教育的首要問題什么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
報告發布會現場。
紅網時刻新聞6月24日訊(記者 賀衛玲 通訊員 鄧瓊)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男生好于女生、三縣中學生略好于城區、走讀中學生好于寄宿生;七成以上的初中、高中家長對孩子所在學校“雙減”效果的滿意度較高,但“校外增負”現象仍然存在......
6月24日,長沙市教育局發布《2023年長沙市普通中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全市共9個區縣(市),272所普通初中和94所普通高中的150593名中學生及其家長,37242名專任教師參與測評。評價內容包括學生成長、教師成長、學校發展三個部分,涵蓋學生心理健康、科學素養兩個專題。
與往年不同的是,2023年新增學生科學素養、教師評價素養、校長數智力測評,關注學生身心發展、“雙減”成效、校家社協同狀況,專題分析成長型、焦慮型家長典型特征,持續推動育人方式變革,引領學校構建高效輕負優質的教育新生態。
關于學生身心健康與學業成績,這些數據值得關注
長沙始終堅持把立德樹人擺在突出位置,幫助學生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打造“有風景的思政課”和“雷小鋒”德育品牌。《報告》數據顯示,88.33%的初中生、88.01%的高中生日常行為規范良好,行為文明、生活勤儉、鍛煉自覺。廣泛開展普法、安全和防范校園欺凌宣傳教育,82.87%的初中生、81.33%的高中生法治觀念及自我保護意識較強。36.6%的學生運用法律相關知識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達到中上水平及高水平。
學業質量穩步上升,七成學生學習效能感高。2023 年全市“學業增值+能力素養”優秀學校、“體質健康+學業”雙高增值學校逐年增加。初中總分高增值學校達73所,初中學業領跑者學生占比為23.07%,較2022年上升了0.38個百分點。初中學業引領型學校有60所,較2022年增加了9所。高中歷史類總分高增值學校25 所,物理類總分高增值學校25 所。高中歷史類、高中物理類學業領跑者學生占比分別為20.55%、21.65%。高中歷史類、高中物理類學業引領型學校分別有14所、10所,高中歷史類較2022 年增加了3所。全市69.17%的初中生、72.47%的高中生學習效能感較高,相信自己有能力在學習上取得好成績。
體質健康狀況逐年向好,學生視力仍需持續關注。長沙市全維度保障陽光體育運動,依托教育部智慧體育共同體項目落實“教會、勤練、常賽”,培養學生體育愛好和運動習慣。2023年長沙市普通初、高中生體質健康合格率分別為96.32%、96.29%,較2022年分別提高了0.96、0.46個百分點;初、高中生體質健康優秀率分別為11.12%、7.71%,較2022年分別提高了0.99、1.23個百分點。視力監測數據顯示,中學生視力不良檢出率與2022年基本持平,視力不良問題仍然存在,需持續扎實推進學生近視防控工作。
心理健康良好比例提升,亞健康心理狀況待改善。長沙高度重視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推進《長沙市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十五條措施(暫行)》,配齊心理健康教師,舉辦系列宣傳教育活動,開展心理健康動態監測,強化心理危機干預機制,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取得積極進展。全市76.68%的初中生、68.05%的高中生心理健康狀況達到良好水平,較2021年分別提高了6.5、7.7個百分點。68.4%的中學生表示學校心理健康課程及活動對自身心理健康提升“有較大或很大幫助”。另,分析發現: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男生好于女生、三縣中學生略好于城區、走讀中學生好于寄宿生。
勞動能力高于全國均值,勞動時間待統籌優化。作為全國首批中小學勞動教育實驗區,長沙市構建小學、初中、高中銜接遞進式勞動課程體系,建成校外勞動實踐基地231個,創建省市級勞動教育實驗校257所,勞動教育常態長效開展。全市77.46%的初中生、76.06%的高中生勞動素養較好。八年級學生基本勞動能力平均分為520分,遠高于全國均值。但“校內活動場所、專用教室不足”“勞動教育經費不足”“勞動教育教師數量不夠”是當前勞動教育面臨困難的前三項,各校情況不一,學生勞動時間有待統籌提升。
多措并舉打造高素質教師隊伍,數字化賦能學校治理現代化
課堂教學提質增效,教學評一體化待深入推進。長沙多措并舉全力打造高素質教師隊伍。全市71.89%的初中教師、67.19%的高中教師探究性教學水平較高;71.83%的初中教師、70.69%的高中教師信息素養較好。女性教師的評價素養整體優于男性教師,教師學歷越高,其評價素養水平也越高。85.44%的初中教師、85.20%的高中教師經常結合學生自評、互評、教師評價及課后家長評價等對學生開展綜合評價。43.34%的中學教師教學評一體化能力有待提升。
數智力助力學校治理現代化,驅動教育數字化轉型。校長數智力是推動學校數字化轉型的關鍵因素。全市78.95%的初中校長、82.29%的高中校長數智力較好;55.44%的初中校長、67.71%的高中校長建立了學校信息化管理團隊,并依靠團隊推動數字化建設。“精準教學”“智慧教研”“校園管理”“智能安防”是中學校長認為數字化賦能增效的主要應用場景。全面推進基于大數據的校園安防建設,全市93.12%的初中生、90.60%的高中生表示校內安全感高;37.5%的學校基于大數據找尋學生成長、教師成長和學校發展的規律,推動了教育大數據轉型。
擴優提質推動優質均衡,城鄉學業差異待改善。在出口總分表現上,長沙市初中抗逆學生人數占處境不利人數的比例為35.22%,較2022年提高了1.21個百分點;高中歷史類、物理類抗逆學生人數占處境不利人數的比例分別為22.71%、21.91%。其中,高中歷史類抗逆學生較2022年提高了0.99個百分點。全市城鄉學業差異客觀存在,2023年長沙市初中學業水平考試中城區總分、語文、英語等科目平均分高于三縣。
學業負擔逐年下降,家長增壓現象仍然存在。近年來,長沙出臺《進一步加強義務教育階段作業管理十項規定》等“減負”措施,嚴控作業總量、根治強制“打卡”現象、規范作業布置,切實減輕過重學業負擔和家長輔導負擔。全市63.90%的初中生、56.36%的高中生表示學業負擔適中,較2022年分別提升了8.72、7.14個百分點;高效輕負型學校有58所;高效重負型學校比例較2022年下降了0.95個百分點;77.80%的初中家長、78.70%的高中家長對孩子所在學校“雙減”效果的滿意度較高。但“校外增負”現象仍然存在。
成長型父母更有助于孩子學業成績和親子關系
協同育人場域不斷拓展,社區教育形式有待豐富。全市87.74%的初中教師、87.50%的高中教師表示學校將家庭教育指導納入工作計劃和教師業務培訓內容;88.08%的初中家長、83.22%的高中家長表示孩子所在學校舉辦家庭教育指導和實踐活動的頻率為一學期1次及以上;45.19%的初中家長、44.34%的高中家長家校溝通密切,溝通頻率在一月一次及以上。“活動資源不足”“缺乏多樣性和創新性”是當前中學生家長認為社區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此外,《評價報告》通過歸因分析,深入剖析教育現象,挖掘數據價值,分別從學生、教師、學校及家庭多維視角,探尋教育規律。
全市72.55%的初中生、79.30%的高中生表示父母教養孩子的方式為民主型,會尊重并積極正確引導孩子;82.12%的初中家長、81.31%的高中家長重視家庭教育;30.09%的家長表示家庭教育“壓力非常大”,58.31%的家長表示“有一些壓力”。
報告對成長型、焦慮型家長的典型特征進行了分析:
成長型家長具備終身學習、善于溝通、尊重孩子、期望合理、快樂陪伴、熱愛運動等顯著特點,而焦慮型家長則對成績關注過度、教育期望過重、溝通方式不佳、民主程度不高、成長思維有限、運動鍛煉不足、教育耐心缺乏、教育支出過高。
報告顯示,家長教育焦慮會影響孩子情緒調控能力,加重孩子學業負擔,降低孩子學習興趣,進而負向影響孩子學業成績。家長親子溝通、家校溝通效果越好,其教育焦慮對孩子學業成績的負向影響越小。擁有成長型思維、善于和孩子溝通、保持良好的親子關系,有利于促進孩子學業成績提升。
“10年辛苦不尋常,長沙市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團隊攻堅克難、銳意進取,逐步形成市州一級的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范式,為教育評價實踐創新和技術應用提供了有益經驗,值得學習借鑒。未來可繼續強化信息技術賦能,升級評價方法,提升應用成效,以高品質評價賦能高質量發展,以評價數字化轉型,讓學生成長看得見。”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基礎教育質量監測協同創新中心主任、安徽師范大學學術副校長辛濤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