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養式教育_什么是放養式教育
文 | 二當家
來源ID:iduoying
所謂的“放養式教育”,放的是思維,養的是習慣。
隨著文化的多樣化,很多中國父母開始效仿國外的“放養”教育。
每天歲月靜好,處處“尊重”孩子。
這些父母不會對孩子打罵嘶吼,更不會氣急敗壞,讓自己的血壓蹭地一下升高。
他們愿意接受孩子的每一點進步。
他們是怎么做的呢?
不知大家是否還記得前一段時間,有一位佛系父親,在孩子考試成績出來后,拉了一車煙花到鎮上燃放慶祝。
圍觀群眾一臉好奇,這是考得多好,才會買一車煙花來慶祝?!
答案竟然是:7分。
大家都驚呆了,周爸爸卻很開心:孩子以前經常考零分,這次考了7分,值得恭喜。
很難理解吧?換做普通家長,早就男女混合雙打了。
還有前不久登上熱搜的南京媽媽王倩,她的教育方式獲得了網友的一致好評,還評得了“教子有方獎”。
這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來,是一位“佛系”母親對女兒采取“放養式”教育。
女兒奮戰迎考時,爸媽瀟灑出游竟扔下她一個人在賓館解決吃住;為了一家人一起到國外玩十幾天,竟“慫恿”女兒翹掉模考……這是親爸媽嗎?
我們來感受一下:
“當我在期中考試前一晚復習的時候,我的父母會興奮地跑進我房間,告訴我哪部電影上映了要不要去看,然后在我告訴他們我明天要大考的時候才意識到我要期中考試了,于是很安心地留我在家里復習而他們大搖大擺地去看電影。
當我初二要參加地理生物小中考模擬的時候,我的父母拉著我翹掉了一模去菲律賓玩了十來天,并激烈地討論在給老師的假條上要不要跟風寫上一句‘世界那么大,我要帶我女兒去看看’。”
說來也怪,你要問錢同學成績怎樣?名列前茅啊!
除了驚嘆,你也在驚奇別人家的家長和孩子怎么就和自己家有著天壤之別呢?
有時候,你也想佛系一回不管孩子,讓生活充滿自由與愛。
但生活又往往給你響亮的巴掌。
《家有兒女》中就有一集,劉星和小雨怪母親劉梅小時候沒給自己報興趣班培養特長。
一直尊重孩子的劉梅很委屈,“小時候給你報這班那班,想讓你學,你自己不學啊!”
劉星辯駁:“我不愿意學,你就不讓我學啦?那時候我還小,我還不懂事,難道您也不懂事嗎?您就應該從小培養我、教育我,從小您就得逼著我學呀……
寥寥幾句話,卻字字誅心,劉梅無言以對。
其實,劉星的“歪理”,在很多家庭中都上演過。
一位大姐的兒子就說出了很多人的心聲:
高中時,他不好好學英語,和媽媽發生了沖突。
爸爸就覺得,他是大人了,知道自己喜歡什么、不喜歡什么,不用像小孩子一樣管著他了。
大學畢業找工作時,他才發現,最喜歡的工作都需要外語。
后悔之余,又問母親,為什么當初不逼自己學英語。
看到這里,作為家長的你是不是開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模式了?
但是仔細一想,不對呀!當時我明明逼孩子了,可是孩子不聽啊!
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有替孩子做出決定的必要,有時甚至要讓她們做不愿意做的事,尤其是學習。
蔡康永先生說過一段話,非常認同:
5歲覺得游泳難,放棄游泳,18歲遇到一個你喜歡的人約你去游泳,你只好說‘我不會耶’;18歲覺得英文難,放棄英文,28歲出現一個很棒但要會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說‘我不會耶’。
如果不想讓孩子長大后悔,父母就更要承擔起責任,走在前面,成為孩子走出黑暗的引路人。
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成功,每個優秀的孩子背后,都有足夠努力的家長。
相聲演員張云雷憑借著自己出眾外表和扎實的相聲功底,可謂是紅透了半邊天,但是大家不知道他在臺下經歷了什么。
他師父郭德綱說:相聲行業從來也沒有說哪個小孩好看,就紅透了天了。當初張云雷小的時候,背貫兒(貫口)的時候,我把他懟一墻角那,錯一字一個嘴巴。
這件事后來也經過了張云雷本人的證實:“每天就給我按到墻角那,來吧,錯一字,我打你一個嘴巴。我們唱京韻大鼓,有鼓腱子,要低了就照著我的胳膊啪一下,時間長了胳膊這地方都淤血了,我當時就不理解,為什么他們就可以玩,我就要挨打。”
張云雷能有今天的成就和他師父的“逼迫”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霸王別姬》中有一句話:“這得挨多少打,才能成角啊。”
著名鋼琴家郎朗3歲開始學習鋼琴,從第一天起,爸爸就安排了嚴格的時間表,每隔一段時間,就給他定下新的目標。
有一次,郎朗跟父母一起到舅媽家吃晚飯,飯后他和幾個孩子正玩得開心,爸爸突然對他說:“你到時間練琴了!”
可舅媽家沒有鋼琴,于是爸爸就讓郎朗用手指在地板上敲,練習指法。
郎朗9歲的時候要去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學琴,爸爸毫不猶豫地向單位領導遞了辭呈:“我必須去北京培育我的兒子!”
正是父親的一路培養和嚴格要求,才有了后來驚艷世界樂壇的鋼琴家郎朗。
被稱為“氣質才女”的徐靜蕾,集演員、導演、書法家于一身。在《非常靜距離》中她坦言,父親從小的嚴格要求,對她有很深的影響。
她從兩歲多就開始寫大字、背詩文,不僅如此,她的許多事情都受到父親的管制,她怕父親就好似“老鼠怕貓”一樣。
除了嚴格,還有很多父母會和孩子進行溝通與交流。
李亞鵬的女兒李嫣很喜歡彈鋼琴,已經學了五六年,但是有一次沒有通過樂理知識考試,導致她考級失敗。
當天,她很不開心,就發脾氣說:爸爸,我不學了!當時,李亞鵬并沒有多說什么。
吃晚飯時,李亞鵬說了這么一段話:
“你不想考樂理了,沒問題,人生總要面臨一些放棄和失敗,就像我,我考交規考了兩次都沒過,但是你才12歲,你要不要讓你人生的‘第一次放棄’來得這么早啊?”
就是這段話讓李嫣鼓起勇氣,讓鋼琴老師又再次幫她報名考試。最終,順利通過考試。
世界上從來沒有一種能力是靠“佛系父母”“放養”而得,孩子的任何成就,都離不開父母親的細心引導和用心栽培。
沒有一定的規則指引和良好習慣的制約,“放養”只是一種盲目的“放任”,最終無法“養成”優秀的孩子。
就像開頭那個實行“放養式教育”的母親王倩,我們只看到了她的教育成功,卻沒有看到背后怎么去培養孩子的愛好和自制力。
你只看到人家在女兒考試之前把女兒一人撇在賓館,沒看到她會深夜給女兒泡白桃烏龍,并且以這個為起因,培養了女兒除了油畫水彩瑜伽書法古琴調酒烹飪外的第八個愛好:收集茶具和泡茶。
你只看到人家讓女兒自己解決衣食住行,沒看到他們會頂著12個小時的時差和遠在美國夏校沒辦法和同學找到共同話題近乎被孤立的想家的女兒聊天。
你只看到人家“慫恿”女兒翹掉考試,沒看到她會經常給女兒講旅行中遇到的好玩的人和事,以此培養女兒的眼界……
這背后的努力,決不是和“佛系父母”“放養”有關。
我們看到的只是人家表面上的“放養式教育”的成功,實際上,父母在逼迫孩子培養更強的耐力、意志力、原則意識和對事情保持專注的能力。
過度放任的教育,教不會孩子堅持的意義;沒有經歷過困難的成長,也難以體會成功時的喜悅。
一個優秀的孩子,絕不可能橫空出世,所以,父母要適當地“逼”一下孩子。
所謂的“放養式教育”,放的是思維,養的是習慣。
本期話題
你如何看待“放養式”教育?
?歡迎在下方評論留言
作者:多贏(ID:iduoying)以獨立思考的角度為關注的每一位朋友提供關于孩子教育、家庭婚姻、成長勵志、財富健康等方面的深度文章。轉載請聯系(ID:iduoying)授權。
-推薦閱讀-
點擊文字即可閱讀全文
?孫楠,如果不能養他一輩子,請停止你的愛!
?你需要多少錢,才能回家過年?答案扎心了!
編輯xkeke 本期責編x佟掌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