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陽紅色教育基地,貴陽紅色教育基地有哪些地方參觀
貴陽網·甲秀新聞訊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四史”的重要論述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在貴陽市804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著豐富的紅色資源,為講好“四史”故事提供了充足的教材。
為深入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用好紅色資源講好“四史”故事,唱響時代主旋律,貴陽日報傳媒集團、貴陽網聯合貴陽市委黨史研究室策劃推出“爽爽貴陽紅色研學行”系列直播,將走進修文大木村、烏當黃連村、開陽洛旺河渡口戰斗遺址等五個紅色教育基地,踏上紅色研學之旅,尋訪紅色圣地,重溫紅色記憶。
7月4日14:00,“爽爽貴陽紅色研學行”系列直播第二站將走進貴陽烏當黃連村。
黃連村有著深刻的紅色記憶。紅軍亭、紅軍橋、“還我河山”抗日標語……自打紅軍隊伍從這里經過,革命的火種便傳了下來。
在“紅軍亭”,1935年4月4日,一支紅軍隊伍途徑現在的黃連村羊皮寨,主動幫助布依族人家挑水、劈柴、打掃衛生,在自身缺衣少糧的情況下,還將衣物和糧食送給當地布依族同胞。2003年,為感念當年紅軍的可貴精神,羊皮寨布依人自發集資,在寨子中一尊巨石上建一座亭子,并命名為“紅軍亭”,以教育子孫后代,要世世代代感恩紅軍。
在“紅軍橋”,從羊皮寨到黃連山、大寨、廟腳和瓦窯寨的途中,要經過北龍潭瀑布(又叫白果樹瀑布)下的一條小河,當年紅軍路過時,正值春水暴漲,河水很大,在當地布依族同胞的大力支持下,紅很短的時間,便在河上架起了一座簡易而牢固的石橋,使三支先后進入黃連的紅軍官兵順利過河,到白石巖的大寨、廟腳和瓦窯寨集中。
在黃連小學,“還我河山”抗日標語依然清晰可見。1940年7月,思南縣地下黨支部遭破壞,根據貴州省工委安排,地下黨員邵冠群(又名邵純)、肖世平、戴志純先后轉移到貴陽黃連少數民族村寨的黃連小學,以教員的身份為掩護隱蔽下來。之后,建立了貴陽黃連臨時第一黨支部,在群眾中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書寫了“還我河山”抗日標語。
莊嚴矗立的紅軍雕塑、靜謐的紅色飄帶廣場、一幅幅述說長征故事的墻畫……如今,烏當黃連村“紅色名片”越擦越亮。
觀看方式:
進入貴陽網首頁、甲秀新聞客戶端首頁新聞區,即可看到直播;
在抖音、快手、百家號、頭條號、新浪微博、新浪看點、微信視頻號等搜索“貴陽網”,即可看到直播。
文字整理:鄧景文
海報:李奕璇、陳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