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教育孩子的方法,國外的家長是如何教育孩子的
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編者的話:近日,中國的“老年人興趣班”走紅,受到多家外媒關注。據美國沙利文咨詢公司預估,中國銀發教育市場正以34%年增長率的速度發展,到2027年,整個市場規模將從2022年的280億元增至1209億元。但同時,有政協委員在今年兩會上提出,“老年教育并非僅有文娛活動、醫療保健知識這些內容,老齡學校也不是‘老年活動中心’。”在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日益加深的背景下,如何從提高生活質量和保持社會參與的角度開展老年教育?《環球時報》記者調查了美國、西班牙、日本這3個老年教育體系較為成熟的國家,以獲取一些經驗借鑒。
美國:“老年游學營”邊學邊玩不考試
多年來,美國的老年教育模式一直在發展,以滿足人們實現終身學習的愿望。這種教育模式的代表是美國Osher終身學習學院,該學院在全美國120多所大學運營,為老年人量身定制一些非學分課程,涵蓋歷史、文學、技術等主題。相比于年輕人,許多退休的老年人愿意為了學習的樂趣而學習,同時,因為沒有考試或成績的要求,也會很愿意嘗試多種不同的課程。
美國的“老年游學營”
此外,一些社區學院還有專門為老年學習者設計的項目。例如,圣莫尼卡學院提供文學、歷史、語言和藝術等科目的大學課程,通常學費較低或者免費向老年人開放。在完成社區學院的大學課程后,老年學生還可以申請轉學成為美國公立大學的正式學生。比如一位叫朱爾斯·米恩斯的老人在退休后終于有時間和資源學習,在社區學院上完大學課程后成功轉學至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并于67歲畢業獲得正式學位。該校校長卡羅爾·克里斯特認為,“吸引年齡較大的學生應該成為州立大學多元化努力的一部分,這樣可以幫他們更好地融入社會。學習不會在你22歲時停止,而且許多人的生活選擇使他們無法在傳統年齡上大學,因此讓他們為我們的學生群體帶來豐富的經驗是非常重要的。”
美國還擁有全世界規模最大、最負盛名的“老年游學營”項目——Road Scholar。這是一家非營利性組織,主要針對老年人提供教育旅行計劃,迄今除美國50個州之外,已經遍及加拿大、英國等90多個國家與地區,提供8000多種探索課程。其學習機制是將教育、休閑、旅游三要素以短期共同游學的方式結合在一起,通過旅游來增長見聞、結交朋友。
Road Scholar的游學營項目起步非常早,由美國社會活動家、教育家馬蒂·諾爾頓與戴維·比安科于1975年共同發起。那時,諾爾頓剛剛結束4年的歐洲背包旅行。當他與老朋友比安科分享他的旅行故事,回憶起歐洲的青年旅社和成人“民間學校”時,兩人產生了疑問:為什么美國成年人沒有更多的旅行和學習的機會?為什么退休的美國人沒有更多的選擇?于是他們萌生了一個想法,為60歲以上的人提供課程與游學機會,讓他們與老師交流,并且可以住在閑置的宿舍里——他們認為不應該只有青年旅舍,也應該有老年旅舍。
在課程安排上,每一期游學營都會設立一個主題,參與者可以從一系列項目中進行選擇,例如文化之旅、戶外冒險和各個領域的專家研討會。一般是上午進行知識傳授,下午進行實地參觀實踐,不設學習成果測評環節。
除此之外,美國的博物館和文化機構也是老年人不錯的學習窗口。例如,華盛頓特區的史密森學會和紐約市的現代藝術博物館等機構為老年人提供量身定制的教育項目和研討會,包括藝術課程、講座、導游和實踐活動等,為老年人提供參與度較高的藝術和文化活動機會。
西班牙:幾乎所有大學都有“老年課堂”
西班牙是個重視文化教育的國家,即便你已經退休,大學的大門仍舊會為你敞開。據了解,在西班牙,幾乎所有大學都開設針對 65 歲以上老年人的老年大學項目,已有63000多人從中受益。
一位叫拉法耶的老師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西班牙許多老年人上大學的原因是年輕時已經進了大學,但由于種種原因沒能完成學業,如不得不輟學去從軍,或有健康原因、家庭原因等無法繼續學業。這個群體的人總想在有生之年拿到一紙大學了卻心愿,因此大學為他們制定了特殊課程與學習計劃,讓他們能在輕松自如的環境中完成心愿。
很多西班牙大學愿意開設老年課堂,還有個目的是給年輕人做模范榜樣。上課的老年人在年輕人的眼里可以成為一副激勵他們發奮學習的“上進藥”。此外,一些大學還會請老年學生為青年學生講述自己的人生經歷,如戰場上九死一生的軍旅故事,或是商戰中的經驗和教訓。這些老年學生的人生經歷在教科書上無法找到,對于青年學生來說是活生生的人生教育課,很有現實意義。對于老年學生而言,講述自己的輝煌歷史也是刺激他們激增荷爾蒙的動力,增加了健康元素。
據了解,還有的老年學生退休前是科技人員或大學教授,依照規定退休后只能和原先研究課題說聲再見,不再具備研究人員的資格。但如果退休教授回過頭繼續進入老年大學學習,有可能再讓他繼續原先的研究課題。總之每所學校都有自己的規定,可以采用變通的辦法來達到學員的學習目的。
一位叫安娜的老年大學項目教師告訴記者,她的學生里有許多老年人也許在年輕時碌碌無為毫無建樹,但反而到了老年時,因擺脫了生活壓力和家庭瑣事而煥發青春活力。還有人具備一些發明潛力,但可能理論尚需完善,因此在老年大學的幫助下得以完善理論繼而實現了發明的目標。
安娜強調說,和青年學生不同的是,老年人上大學圖的不是就職或升遷。他們已經掌握了一定程度的知識和學問,只是在退休前沒有得到發揮的機會將其貢獻于社會,因此需要通過大學這個特殊載體把知識進行二次孵化進而完成其社會價值。因此很多西班牙大學在給老年人上課時的第一件事是了解學生們的上學目的,然后根據具體人員、具體情況進行具體安排。這些西班牙的老年大學項目希望挖掘出學生的豐厚知識和豐富經驗,以創造出可用于社會福利或者有利于科技發展的產品。同時,對于老年學生而言,依然能靠自己的智慧創造價值也是一種莫大的欣慰,比吃任何保健品都有效。
日本:有些老年大學不能“玩票”
在日本,“終身教育”的理念被稱為“生涯學習”,以此強調學習者的主動視角。“生涯學習”除了包括在學校和社會中的學習活動外,還廣泛涵蓋體育活動、文化活動、興趣愛好、志愿者活動、休閑活動等。日本很早就進入老齡化社會,為了度過充實的晚年,很多老年人都有學習的愿望。因此,社會各界也做出各種努力,以保證“生涯學習”的后半場精彩繼續。
2021年的一項網上調查顯示,60歲以上的日本老人最想學習的領域有:健康、營養、運動等保健類,音樂、插花、琴棋書畫等興趣愛好類,年金制度、養老金和資金管理等金融類,電腦、智能手機等科技類,志愿者活動,甚至還有“終活”,即如何在有生之年安排好身后事。當然,還有一些為了通過語言、技術等資格考試而學習的老人,目的更加明確。
日本為了打造適合老年人繼續學習的環境,集結社會各界的力量。首先,大學等專業教育機構一馬當先,利用優質資源,推出面向老年人的課程,內容極其豐富。東京都立大學等學校的老年學院,會面對50歲以上、有高中畢業證的中老年人,提供為期1年的正式授課。學員年紀大,并不代表能力差,所以這些老年學院并不會因年齡而放低課業要求。例如,早稻田大學的老年學院教師均為本校或上智大學的教授,既教授通識課程,又教授專業課程,涉及社會問題、教養和傳承3個方向。在1年的學制里,學員需要修滿14科課程。每科會有7次授課,原則需要參加5次以上,并提交作業,還需要按時參加研討會。這類老年學院靠“玩票心態”是難以畢業的。
其次,市區等行政組織也會利用“公民館”等場所開辦比較輕松的老年教室,有些免費,有些只需要交很少的費用即可參與。內容五花八門,包含智能手機技能、色彩搭配、交誼舞、陶藝、鳥類攝影、建筑欣賞等課程。此外,很多地區還會提供老年志愿服務機會,記者所在的社區就有老年人團體負責街心花園的維護,冬季傍晚還有老爺爺老奶奶組織的打更隊,一邊敲竹板,一邊高喊“小心火燭”。
對于老人而言,學習本身固然有意義,但在學習和志愿服務中與人交流、參與社會活動的目的更為重要。通過這些課程與活動,人生百年,下半場依舊精彩。
【環球時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馮亞仁 環球時報駐西班牙特約記者 王方 環球時報駐日本特約記者 潘小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