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書感悟
文/石門縣第四中學 張 韻
前段時間,有幸拜讀了李希貴先生的《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書中的很多觀點深深打動了我,引起我的共鳴,久久不能忘懷。
李希貴先生一再強調:“教育其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如此而已。”“教育本來很簡單,只是我們人為地把它搞復雜了,要讓孩子在校園里自由呼吸。”而他最讓我深刻思考的一句話是:“多一把評價的尺子,就多一批好學生。”他由朋友對兒子考試的獎勵想到了我們教育的評價問題。也就是一直以來唯一的標準——成績。于是他開始和同事們一起反思我們的評價方式,并嘗試突破和改善,從多元化角度,用開放、包容、欣賞的態度來評價學生。
說實話,在從教的歲月里,我也免不了俗,也在乎學生的分數,也為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殫精竭慮著,也曾帶有色眼鏡審視過一些調皮孩子,但也曾被他們不經意表現出來的真善美的另一面打動過,反思過。
芳是我帶的第一屆畢業生,我記得她是在九年級開學后很久才轉來我班上的。之前隨父母在廣東讀書,由于教材和學習內容不一樣,她完全跟不上班。加上語言不通,和對新環境的不適應,她開始沉默寡言,越來越不愛學習了。但我發現她英語底子要比班上大多數同學更好。于是我開始轉變思路,讓她當英語組長,鼓勵她學好英語,去上一所專科學校,將來也能有一技之長。但我同時告訴她,條條大路通羅馬,前提是你得不停地往羅馬走。后來初中畢業她真的去讀了職中,學了旅游英語專業。多年后的一天,她突然打電話給我,告訴我她現在在海南一家旅游公司做英語導游。我很為她高興,世界那么大,她也可以去看看了。
我想每個老師在職業生涯中,可能都會遇到那么幾個讓你頭疼的孩子吧。濤的父母離異,父親常年在外打工,他從小就跟著爺爺奶奶。上課睡覺,下課打鬧,翻院墻爬鐵門跑出去上網對他來說是常有的事。在屢教不改之后,很長一段時間,我干脆就懶得管他了,只要他不給我惹出大亂子就行。然而后來有一件事改變了我。
一個寒假的早晨,我在鄉衛生院門口的一家早餐店里遇見了他,他小心攙扶著一位老人,走了進來。看見我時,他明顯楞了一下,怯怯地說了聲老師好。原來她奶奶摔斷了手住院了,爺爺要在家里干活,這些天一直是他在醫院陪著奶奶。他一直很耐心地照顧他奶奶,一口一口地喂著奶奶吃早餐。這樣沉穩溫柔的一面,是我之前在他身上從來沒有看到過。原來這孩子也有真善美的一面,只是我從前習慣用一把尺子來評價他,也讓這把尺子遮住了我發現美的眼睛。
后來,我慢慢觀察,發覺他其實也有很多優點,勞動衛生他總是沖在第一個,桌椅板凳壞了他隨手就修理,運動會摔傷了膝蓋一聲不吭還取得了3000米第三名。在他的期末評語中,我寫到:“謝謝你讓老師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你,其實你是一個能吃苦,有愛心,有擔當的男孩子。一個對家人溫柔,對朋友真誠的人,肯定會是一個善良可愛的人。”
作為教師,我們要用哲學的眼光,從個體發展的角度來看待每一位學生。教師要為每一位學生量身定做一把“尺子”,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在教育中獲得自己成才的道路。
不管是當老師也好,還是為人父母也好,大家肯定都更喜歡聽話懂事成績又好的孩子。平時我也是一個有些焦慮的母親,我的孩子在一歲八個月的時候還只會說疊音詞,而同時期的孩子都能跟父母交流了。我焦慮無比,只好每天不厭其煩地對她說很多話,希望可以早日教會她說一個完整的句子。直到有一天,她突然開口對我說了很長一段話,口齒伶俐,思維清晰,每一個吐字發音都字正腔圓,自那以后,她像是打開了話匣子,一天到晚叨叨個不停,她似乎直接跳過了口齒不清說話的那個階段,一下子就達到了三歲孩子的水準。后來我想,她一直不開口,可能是在學習,積累,然后等待一個契機厚積薄發。在她成長的過程中,我會為她淘氣頑皮頭疼不已,同時也會為她樂觀開朗感到高興。我會為她粗心大意很傷腦筋,也會為她善良感恩而欣慰。我會為她個子又瘦又小操心不已,但也會為她精力充沛,身姿矯健而慶幸。
如果老師也能像父母一樣去愛孩子,用包容的、欣賞的眼光去看待每一個學生,你就會發現,每個學生都是可愛的。
每個孩子都是一顆花的種子,只不過每個人的花期不同。相信孩子,用心灌溉,靜等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