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音樂教育,中小學音樂教育雜志
文 | 吳洪彬
近日,筆者看到一篇中國教育科學院研究員儲朝暉的文章《中小學音樂教育存痛點:會唱歌卻缺少音樂鑒賞力》。文中依據去年教育部基礎教育質量檢測中心發布的我國首份《國家義務教育質量檢測報告》的數據,得出了學生“會唱歌但缺少音樂鑒賞力”的結論,并且將病因歸罪于中小學音樂教育的固有模式“每周一歌”,認為只有跨過“每周一歌”這道坎,才能提升學生整體的音樂素養。這個痛點找得準不準?這個方子有沒有對癥下藥?還需進一步探討:
一、痛點的指向并不準確且容易產生歧義。
歧義之一,中小學生普遍唱歌很好。《國家義務教育質量檢測報告》中這樣表述:學生演唱表現較好,但在對音樂的節奏、節拍、音色、力度、速度等音樂要素的聽辨上,四年級和八年級的答對率分別是52.9%和53.8%。仔細分析這個結論,就會發現檢測中存在的問題,那就是人為地、硬生生地把音樂表現與音樂感受割裂開來考查。試問:學生跟伴奏演唱時,不是也在同時聽辨節奏、節拍、速度嗎?不是也要考慮音色和力度的控制嗎?如果演唱真的很好,那對音樂要素的聽辨也是沒有問題的。只是報告中并沒有對演唱表現較好給出一個準確的數據。事實上“會唱歌”與“唱得好”之間相差甚遠,我也聽過某地測評的錄音,能夠跟好伴奏,音高準確、節奏無誤地完整演唱一首歌曲的學生并不多,更不要說音色控制、發聲方法、情感表達了。由此推測,國家義務教育質量檢測中,對演唱的要求并不是很高,或者說,演唱用的是模糊評估,而聽辨用的是標準評估。于是就得出了音樂鑒賞力不盡如人意的結論,但國家報告中是這樣說的:“學生演唱表現較好,但音樂聽辨能力和賞析能力有待提高”,與“會唱歌卻缺少音樂鑒賞力”明顯不能等同。
歧義之二,會唱歌的人音樂鑒賞力不行。這也等于說學聲樂的人鑒賞水平都不高,我并非一定要偏執地理解這句話,因為該文認為“每課一歌(曲)”是中國音樂教育最大的病根和痛點,是學生會唱歌但音樂聽辨鑒賞能力不高的主要原因。那就是說,無論是每課教唱一首歌或者每課欣賞一支曲,鑒賞力都無法提高。早些年的青歌賽,確有選手不僅文化素質堪憂,聽辨鑒賞力也不盡人意,然而術業有專攻,聽辨更多考查的是音樂的積累,以龐大的音樂文化的寶庫來檢測個人的積累,別說聲樂選手,恐怕指揮家作曲家也不能完全應付自如。對于中小學生來說,就更困難了,能夠有一半以上的學生答對,音樂老師便已是付出了相當的艱辛。
二、“每課一歌(曲)”并不是主要病根。
如果要改變每課一歌或者每課一曲的教學模式,那無非兩種情況:一是將一首歌曲或者樂曲拆分開,分幾個課時教,那就破壞了音樂體驗的完整性,音樂學習變得支離破碎,學生的積累會更少,顯然行不通;二是一節課學幾首歌,欣賞幾首樂曲,這也會讓學習變成囫圇吞棗,走馬觀花,沒有深入的體驗,也不會有深刻的記憶。曾有專家倡導,希望看到一節課教唱兩三首歌曲,或許只有內容相關的幾首短小歌曲才能嘗試在一節課內教唱,否則學生是無法完成的。所以,大多數學校的音樂課,以“每課一歌(曲)”為教學模式,是相對合理的。
這種模式之所以存在,更主要是由教材內容決定的。音樂教材以單元編撰,音樂課堂教學競賽往往也是以一首歌曲的教唱或一首樂曲的欣賞為教學內容。雖說教材在知識理論的系統性方面有待提高,但難易程度基本還是符合循序漸進原則的。普通音樂老師肯定以教材為本進行教學,不可能脫離教材另搞一套,況且以一己之力也無法編出一套比數位專家合力編著的還要好的教材。上級部門對學生的檢測也是以教材為綱,《痛點》一文中要求音樂教師善于圍繞學習關鍵點選擇適合的作品施教,是勉為其難的。拋開教材教音樂,可能下次檢測成績更差,得不償失。
三、間斷性學習降低了螺旋式上升的速度。
《痛點》一文中講到的一個實際情況就是中小學音樂課并不是每天都有,常常相隔幾日或數日,螺旋式上升的教學原理難以發揮作用。更有不少農村地區,別說每課一歌一曲,就連音樂課都尚未開齊開足。藝術素養需要慢慢積累,課都開不足,何談積累?城鄉藝術教育發展如此不均衡,一刀切的音樂素質檢測就有失公平。可見主要問題不在“每周一歌”,而在師資力量和學習時間。老師上一節公開課,至少要將作品聽唱幾十遍,學生應對檢測同樣也要將所學內容聽唱幾十遍,時間從何而來?前不久的一篇文章《語文新改革,讓人冒冷汗》里,將孩子的課外閱讀提高到至高無上的位置。未來的考試,如果沒有閱讀量,根本應付不了,所有科目都要考驗閱讀水平,當然也包括音樂(欣賞也是閱讀)。更有專家直言“語文高考最后要實現讓15%的人做不完”,如此慘烈的競爭淘汰機制,學生課余還能有時間聽音樂?
音樂審美其實并不玄乎,唱會一首歌,吹奏一首曲子,聆聽一首作品,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音樂感受。至于教師要向每一節課要歡聲笑語,我認為大可不必。音樂課又不是相聲小品課,優美的歌聲、動聽的樂曲才是音樂課最需要的聲音。音樂列入中考,表明藝術課已經從選修課變為必備課。當有一天藝術素養真正成為每一個人的剛性需求,相信很多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 THE END -
近期熱門文章
教師減負,能惠及弱勢的音樂老師嗎?
張國勇:夕陽無限好,但愿這不是“交響樂王國”隕落的預兆
足不出戶,跟世界排名前30音樂院校導師直接上課
訂閱2019年《音樂周報》,戳這里!
快收藏!改革開放“40載·40歌”完整版來了
潮·涌 | 改革開放40年之“十大古典音樂事件”
民族管弦樂隊座位究竟怎么排?
學鋼琴的好處很多,但有一樣好處人們卻很少談及
唱合唱,你的聲音“炸”嗎?
孫鵬杰泄露天機:鋼琴比賽中評委一分鐘內就已打出分了
Q:想訂閱《音樂周報》?
A:請進入“音樂周報”微信公眾號,點擊下拉菜單“訂閱報紙”。
Q:想投稿?
A:發這里 yyzb1979@163.com
Q:想合作?
A:請點擊下拉菜單“廣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