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教育;大思教育張杰
何謂“高端英語”?仔細了解下來,這個流派不教小朋友最簡單最基礎的英語,而要讓孩子一開始就接觸“學術與生活結合的英語”。
直接說我的觀點吧——
讓啟蒙期的孩子拋開基礎,直接跳到所謂的“高端英語”學習,是錯誤的導向,這不是啟蒙要解決的問題。
就像我們的小孩學中文,一開始不教天、地、人、和,而是上來就耄耋、饕餮,以為這就是高端中文,那只會讓孩子誤入歧途。
首先,對于啟蒙期的孩子來說,最應該強調的是基礎詞匯的聽力訓練,而這已經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這一點我們強調了很多次,只有聽得懂,才能為孩子打開英語世界的大門,從而帶動說、讀、寫能力的提升,而要做到“聽得懂”三個字,必須經過大量的訓練。
就我設計的大思英語來說,我們把3000個基礎詞匯融入到將近30萬個句子中,孩子要聽完這些句子,大約需要花300個小時。
按照每天20分鐘的設計,要完成大思英語的三級課程,大約需要3年左右的時間。
我們對少兒英語啟蒙的目標,是要讓孩子精準地掌握這3000個基礎詞匯的用法,不僅一聽就明白意思,還能靈活地在日常交流中初步運用。
對3000個基礎詞匯都要花這么長的時間,那么讓孩子一開始就接觸大量高難度的非常用詞匯,且不說孩子需要投入多少精力,光是給他施教的人選,恐怕就非一般的老師可以勝任。
如果把啟蒙的目標定得如此之高,結果會怎么樣呢?大多數人都會放棄!
其次,啟蒙的目的是讓孩子從“學英語”過渡到“用英語學”,未來孩子能探索到哪一步,還要看他自己。學完大思英語,孩子有了3000個基礎詞匯的儲備,英語水平達到什么程度呢?
之前我曾在公號的一篇文章里,討論過這個問題(文章?能聽懂3000個單詞是一種什么體驗?)
美國學者Francis和Kucera曾在1982年做過一次統計,他們發現,英語中一定數量的單詞出現的頻率相當高,如果一個英語學習者掌握了這些單詞,就可以比較順利地閱讀大部分文本和進行口頭交流。
詞匯量和運用的關系
(摘自Francis, W.N. and H. Kucera. 1982. Frequency Analysis of English Uses)
大家可以看到,3000個單詞的詞匯量,大概可以覆蓋84%左右的運用,用來應付基本的閱讀和交流,已經沒有問題了。
我們的孩子到了6歲,有了用母語聽說的基本能力,這時候就可以到小學,用中文學習文化知識。而在少兒教育領域,用英文生產的資源實在太豐富了。當孩子擁有了英語的基本聽說能力,就相當于有了“用英語學”的能力,他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去闖蕩浩瀚無邊的英語世界。
當孩子有了“用英語學”的能力,要學習所謂的“高級詞匯”,還要看他對哪個領域感興趣。要知道,在英美國家,遇到生詞的情況是很常見的。英國伯明漢大學曾編纂的單詞集里,英語的單詞有2000萬個。而就算是受過高等教育的英美人士,其單詞量也就在4萬個左右。
最后,能背很多高難度的單詞,并不代表英語能力就一定很強。此前,我們曾經分享過新東方的創始人俞敏洪,擁有十幾萬的單詞量,但是英語講得還不如他在加拿大出生的4歲女兒(點此復習?他能背7萬個單詞,為何英語講得還沒有4歲女兒流利?)。
曾經也有個留學生,剛到美國的時候很為自己感到驕傲,因為他能背GRE的全部單詞,好多詞外國人都不認識,他還要跟他們解釋。后來一到了課堂交流的時候他就懵了,因為大家說話都太快了,他完全插不上嘴。
說到底,英語首先是一種語言,交流是第一位的。如果聽說都不行,光是會背很多詞匯,想要達到母語交流的水平是不可能的,因為懂得這些詞到運用流暢還有很長的距離。
少兒英語啟蒙,我們一定要擯棄過去的先背單詞講語法的觀點,基本的聽說能力不過關,就想學所謂的高端英語,一定會付出慘痛的代價!
※本文為大思英語創始人張杰原創,轉載請標明出處。
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