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質教育之我見,素質教育之我見論文
我們中國的孩子已經是全世界最累的孩子了。國家當時提出素質教育主要是兩個目標,這兩個目標今天都沒有實現。
哪兩個目標?
第一減輕學生負擔,現在的孩子雙休日一點休息都沒有,主要是興趣班太多了,學習負擔太重這是一個。
第二個就是控制高分低能,考試的分數很高,但是來到社會上能力很差。考試的成績很不錯,但是做人很差。
這兩個問題從上個世紀90年代到今天近30年了,我們學生的學習負擔減少了嗎?沒有減少相反增加是不是,比以前增加多了。我們的素質教育搞了這么多年,我們想解決的問題不但沒解決,相反更嚴重了。所以說素質教育失敗了。
失敗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為我們沒有搞清楚什么是素質,其實我們總是在想什么是素質,素質到底是什么呢?如果你把素質的范圍定廣了,相反越來越累。所以就換一個思路,什么不是素質。
鮑老師曾經講了兩條,一個不是知識越多素質越高,正是因為我們認為知識越多素質越高,所以我們就逼著孩子不斷的去做加法,學很多知識。是這樣才是素質嗎?不是的,知識和素質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他最多只是個正相關,他不是直接的知識就是素質,不是,這是第一條。
第二個呢?技能不是素質,你的孩子會彈鋼琴,我的孩子不會,我的孩子就比你差?不是。你的孩子會彈鋼琴,我的孩子也會彈鋼琴,但是我的孩子同時會書法,我的孩子的素質就比你高?不是。但是我們家長是不是這么認為的,哎,我的孩子學鋼琴,你的孩子也爭著學鋼琴。突然我發現你的孩子學書法了,那不行,我的孩子素質能比你差嗎?我也得加一個書法。并且為了超過你,我還加一個跳舞呢。然后你一看哇,你還加了一個跳舞啊!那我不但要加跳舞,我還得加一個鋼琴呢。我們是不是這樣比起來的。
所以說,有時候用否定的思維,什么不是素質,然后我們就把那些不必要的事情,給減掉下來,這種方法比較好。為什么呢?因為當我們知道什么不是素質的時候,我們在教育的里面又怎么樣,我就可以把這個給去掉。我們不去做加法,去做減法,減到最后怎么樣?
老子講“為學日益,為道呢?日損。”損之又損,損到最后就是道呀。對吧,所以做減法,什么不是素質,那就告訴大家,知識多少與素質關系不大,技能多少也與素質關系不大。孔子的學生樊遲問老師:“老師,你教我怎么種莊稼吧?”
孔子說:“對不起!”
“那你教我種白菜吧?”
孔子說:“對不起!”
為什么你知道嗎?因為一個人不會種莊稼,不會種白菜,不會影響他人生的發展。但是一個人不會辨別迷惑和拒絕誘惑,一個人不能提高自己的德性,一個人不能很好的管理好自己的欲望,他的一輩子一定會很糟糕,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