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瑞萍教育教學問答;薛瑞萍講座
今天看完了全書,對學齡前家長可能有啟發的部分,我做了書摘
為什么不能完全順其自然
真正的“順其自然”是聽從兒童意愿,然而無法回避的現實是:無論是否愿意孩子都要在學校度過12年。一個熱愛學習的孩子往往是一個很早就懂得對生活持負責態度的人——品學兼優就是這個意思;當然學生中也不乏因為資質和能力傾向的原因,勤勉卻不能取得佳績,其實他們的努力沒有白費,學習過程中所獲得的非智力因素的發展,已為他們的將來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起始學段,兒童都需要成人的幫助。有人需要的多一些,長久一些;有人需要的少一些,很快就能放手。當你對兒童獲得幫助的需要置之不理的時候,教師的努力終因父母那邊的松懈而事倍功半。
為什么說放任就是放棄
人一方面需要成長、渴望成長,一方面又畏懼成長、逃避成長。因為成長需要付出艱辛、承受疼痛,成長意味著從熟悉安全的地方進入陌生的充滿風險的地 帶。成人如此,兒童也是這樣。兒童的成長,需要我們的幫助、鼓勵、督促、鞭策——有時候甚至是逼迫和監督。只要我們方法得當,孩子終將品嘗到成長 的快樂。
怎樣才能延長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時間
《朗讀手冊》作者認為:幫助孩子延長集中注意力的時間的最好方式是與他一對一地相處,這也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定能生慧”培養孩子的靜氣,是家長和教師的共同責任。愛讀書的父母,最容易帶出愛讀書的孩子。更多時候,不需要你有意去培養——你津津有味地閱讀,對于他就是最好的誘惑和示范。
托爾斯泰:5歲的我到今天的我,只走了一小步;剛出生的我到5歲的我,中間則走過漫長的路。“父愛”“母愛”是兩個沉甸甸的字眼。它們不僅意味著溫暖和艱辛,也意味著堅忍和嚴厲——在孩子漫長、瑣屑的成長過程中所付出的漫長、瑣屑的恒心 。
關于閱讀
學生的智力發展取決于良好的閱讀能力。閱讀時用于眼球移動的時間僅占5%,其余95%的時間用于思維。大凡是文理兼修、學習輕松的中學生,都是在小學 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兒童的學習越困難,他在學習中遇到的似乎無法克服的障礙越多,他就越應當閱讀。
集中識字,還是閱讀?閱讀不應開始于識字,而應當開始于聆聽,開始于讀圖。一切分裂了手段與目的,犧牲了此刻的快樂,一切割裂了兒童圓融完整的生 命感——總而言之,一切以當下作為未來的過度和準備的教學——都應當慎之又慎。
有意義的寫作,其實就是說話的延續,是更深層次、更高級別的說話。很小時候,兒童的涂鴉就是寫作。
“學以致用”是一種急功近利的思想。做一件事情,如果不給看見近在咫尺的實惠,就不付出努力了?眼睛盯住功利的人,往往得不到最大的功利。
蘇霍姆林斯基:考察學生學習能力、閱讀理解力的最為簡單和可靠的方法不是考試,而是給他一份陌生然而適宜的閱讀材料,要他們直接朗讀。那些能夠讀得流利通順并且富有語感的,必定就是具備很強閱讀能力的。
朗讀的意義,就在朗讀本身。寧可慢一點,也不要剝奪了孩子體驗的快樂。
我們不僅不該把圖畫書和文字書對立起來,而且不能把圖畫書看做越早超越越好的過渡階段。重要的是孩子由中獲得的幸福感,由中獲得的認識自己及他們的能力——其次還有對于圖書、對于閱讀的親切感。約翰霍爾頓:了解哪些書是適合孩子的,找到它們,并放置在孩子能夠拿到的地方——就行了。
人是一點點長大,世界是一點點變化。教育是慢的藝術。成長的魅力,全在一個“慢”字。[/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