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教育資源;深圳教育資源太差
深圳到了什么階段?深圳該怎么辦?深圳是否應把民生問題放到和經濟發展同等高度的位置來重視、解決?
作者 | 今綸
日前,有深圳家長因為學區房變動,導致孩子不能在某著名中學入讀而下跪的消息刷屏。
具體新聞已經很多人解讀,我就不解讀了,我更想說的是通過這個新聞來探討:深圳到了什么階段?深圳該怎么辦?深圳應該在哪些方向“先行先試”?
實際上,這不是深圳第一次因教育話題而刷屏。
深圳近年來經常出現家長買了學區房,因為政策變動,導致孩子無法入讀心儀學校的新聞。
大背景是什么?
看看2019年7月26日央視的報道:
據深圳統計年鑒的數據,深圳常住人口從1979年的31萬人增加到2018年的1302萬人,增長了42倍。
深圳的小學數量,從1979年的226所到2018年344所,只增加了0.52倍。
據教育部門測算,預計到2020年,深圳小一學位缺口達到4.95萬個,初一學位缺口1.06萬個。
教育資源的稀缺,也導致學區房價格一路高歌猛進,重點學校的學區房與非學區房的每平米單價差高達近十萬。
簡單一句話,深圳對教育的投入不夠,非常不夠。
在深圳,不是家長有錢就可以讀好學校的,也不是買了學區房就可以高枕無憂的,一切都在變動中,連華為的部分員工都遭遇這個難題:
2019年1月份,任正非透露,華為4萬海外員工多數不回國,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深圳在學籍管理方面非常嚴格。他說:“這些員工在非洲,孩子可以上最好的學校,但是回到深圳就進不去學校,沒有學位。”
華為的員工為了孩子可能去東莞,也可能留在非洲。
所以,有網友在微博上激憤留言:深圳的教育資源不提了。如此經濟增量的前提下,教育資源如此匱乏。強化所謂的“四大名校”造成教育不平衡加劇。普通人想讓孩子能靠上高中就得想辦法買到“好學位”,因為垃圾學位出線的機會很渺茫。每年兩會都大談特談民生,這個學位深層次的教育資源不平衡什么時候能解決?
就這個教育的話題,我想談談深圳到了什么階段。
深圳到了什么階段?就經濟發展而言已經趕英超美,真的到了非常牛的階段,科技創新、金融在全國都排在前列,毫無疑問是一線城市。
不過,隨著不斷有天價房的新聞出現,不斷有企業遷往東莞(包括華為的部分機構、子公司),而且甲級寫字樓空置率在一季度創新高之后,我們其實應該再問一句:
深圳何去何從?深圳是否要把民生問題放到和經濟發展同等高度的位置來重視、解決?深圳市民面對這個問題,是不是也有點氣短?
如果一個人20多歲來深圳,貢獻完青春和熱血之后,混成了中產,結果35歲因為孩子的教育問題而被迫離開深圳,這是不是有點殘忍?
深圳,如今到處充斥著國際化的口號,到處都是示范區的贊譽,到處都是國際一流城市的期許,到處都在喊向國際一流標準看齊。然而,可憐的深圳中產、普通市民、千萬富翁們,可憐的深圳孩子們,只要一談到教育問題,相當一部分人都犯難,有的情況真的不是孩子不優秀,也不是家長付不起錢,更不是家長沒有在教育上投入精力,但是教育資源就是不夠用,我們這里還不談質量,只談數量。
深圳人在教育上是最拼的,因為深圳人苦,深圳的孩子苦,除非出國,大家沒有更多的退路和去處。
深圳真的需要那么多寫字樓嗎?
深圳真的需要那么多世界500強嗎?
深圳真的需要那些牛氣哄哄的數據嗎?
有的需要,有的不需要,但深圳更需要的是基礎教育的學位,孩子,才是深圳的未來,寫字樓的高空置率以及住宅的高房價都不是深圳的未來。
深圳的教育資源有多稀缺,我們來看看數據:
2019年9月10日,深圳市政府發布《關于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其中提到,到2020年,深圳公辦幼兒園在園幼兒占比將達到50%。這很好,在向正確的方向邁進。
還有一個2017年的數據,也值得看看:截至2017年9月,深圳市共有1683所幼兒園,其中96.3%為民辦園,3.7%為公辦園,僅有62家。至少在2017年以前,深圳對公辦幼兒園的投入少得可憐。
深圳學校數量統計。圖片來源:深圳市統計局《深圳2019統計年鑒》
這是學齡前的孩子入園困難,雖然在改善,依然很困難。
小學和初中的學位情況如何?
關于小學一年級和初中一年級的學位問題,深圳一直在預警,而且年年預警。
2019年底,深圳各區陸續發布2020年學位預警,龍華區學位總缺口達11000個,福田區小一、初一缺口共9500個,坪山區公辦小一學位需求較2019年將增長約14.6%、公辦初一學位需求較2019年將增長約28.1%···
那么高中的學位情況如何?
2019年,深圳參加中考的78300名考生中,被公辦高中錄取的比例僅為45.38%,對比上一年進一步降低。同年,北京公辦普高錄取率高達85%以上。
2019年深圳中考報名人數為8萬,上海為7.5萬,北京為6.7萬,廣州為9萬。北京普高266所,上海普高249所,廣州普高120所,而深圳普高只有75所。
拿什么安排你的高中學位?深圳的孩子?
在這樣的貧瘠的基礎教育現狀面前,深圳還在通過超低門檻的“大專入戶”去全國“搶人”,“搶”那么多人做什么?加劇矛盾嗎?
是的,深圳也在考慮解決問題,在3月5日發布的《深圳市教育局2020年工作思路》中,提到如下舉措:
高標準辦好學前教育。第一,建立“公辦幼兒園建設攻堅戰”推進機制,開展公辦園建設專項督導,壓實各區主體責任,完成公辦園、普惠園在園兒童分別占比50%、80%的任務……
優質特色發展中小學教育。第一,加大義務教育學位建設。新改擴建公辦義務教育學校30所,新增公辦義務教育學位4萬個以上;落實義務教育管理的區級政府主體責任,完善學位建設督政機制。第二,高質量普及高中教育。編制高中未來5年布局和建設規劃,探索普通高中建設和管理新模式,新改擴建普通公辦高中學校2所,新增普通公辦高中學位6150個。積極引入廣東省實驗中學等國內名校來深辦學,達到新建高中“建一所、優一所”目標……
這些舉措都很好,不過,這只是教育局的美好目標而已,錢呢?地呢?
教育雖然是百年大計,但是卻不是能帶來經濟數據和政績的領域,教育局孤軍奮戰、承壓,到底有多大勝算?
根據媒體的公開報道:2019年深圳兩會期間,就有至少23名深圳市人大代表聯名提交《關于加快高中學位建設的建議》《關于加大推進高中學校用地規劃、增加高中學位的建議》,集體呼吁政府增加高中學位供給。
根據公開信息顯示,深圳目前已有120宗法定高中用地,但市人大代表陳錦花此前曾向媒體表示,根據深圳市教育局的答復,實際上,雖然已到“十三五”規劃期間,但不少在2012年制定的“十二五”期間規劃用地都還尚未落實。
所以,思路歸思路,落實不了就永遠是思路。
深圳教育應該怎么辦?
我的看法:應該集全市之力先解決基礎教育的燃眉之急,不要讓千萬富翁、富婆、普通市民跪在學校門口,真的不好看。
深圳缺地嗎?缺。
不過,既然缺地,為什么深圳在一季度甲級寫字樓空置率高達24.6%且領先所有一線城市的前提下,還在準備拼命蓋寫字樓?5月20日,福田《創建“灣區總部之都”三年行動方案》發布。官方宣布:一個78.66平方公里,以中央活力區為核心的“1+5”環CBD總部產業集群,形成商務服務、金融科技、國際科研彼此賦能的灣區“總部生態系統”即將來臨。
福田未來會出現更多的空置寫字樓。
孩子們的學校呢?
為什么搞總部經濟就是深圳速度,給孩子們建學校就困難重重呢?變成蝸牛速度了。
深圳應該是搞總部經濟缺地,蓋學校不缺地,現在搞反了。
深圳缺錢嗎?不缺。
那么,能不能再給基礎教育多撥一些錢,學位一直在預警啊,家長們賺了錢,心里也發慌。
來了就是深圳人,很好,可是學位呢?
深圳這些年有一個不太好的傾向,喜歡搞高大上的項目,在教育領域也熱衷于引進各種知名高校,985、211還不夠,還要與世界級名校合辦分校。建世界級知名高校的分校不是深圳在教育領域目前的最重要任務,目前最重要的任務是:把建這些高校的地和錢緩一緩,多建些小學、初中、高中,不要讓50%的深圳孩子連高中的門都進不了,那是一種恥辱。
至于世界級高校的分校,有當然好,沒有,深圳孩子可以考到外地、外國去讀,到了18歲,他們已經長大了,他們可以獨自離開深圳求學。
深圳最缺的不是世界級的高校分校,而是中小學的學位,這一塊也搞反了。
最后我想說,深圳地少人多,基礎教育資源匱乏,那么,可否適當調整入戶門檻?你每年搶40多萬人,這些人中的一部分帶孩子到深圳來,你又解決不了學位的問題,不是徒增多方的煩惱嗎?
歡迎人家來,至少要做好準備,如果新深圳人來了只是賺錢,生活因為教育、房價等問題變成一鍋粥,真的好嗎?
深圳,自蛇口破土突破至今,已經在高速發展的道路上狂奔了40多年。
即便以深圳經濟特區(1980年8月正式成立)成立算起,也已經是40年白駒過隙,從當年一心搞活經濟,一心賺錢的騷年,到如今年屆不惑的中年大叔,是時候沉穩一點,要進行均衡發展了。
教育的短板不但要補上,而且要向一線城市的標準看齊,最重要的是要拿出地、錢和超強的執行力。
一切高大上的東西都不重要,深圳的孩子在正常的流程、秩序之內有書讀,最重要。
錢可以再賺,而孩子的學習時光是不可逆的,大家一起加油!
最抗壓的深圳人應該擁有中國一流的基礎教育資源,深圳的孩子有資格擁有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