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育孩子交朋友(如何教育孩子交朋友標準)
心理學家皮亞杰曾說過:兒童的“童年時代有兩個世界”,一是父母和兒童相互作用的世界,一是同伴的世界。同伴群體對兒童的發展,起著與父母同樣重要甚至更重要的作用。
兒童行為心理揭秘紀錄片《小孩的神秘生活》中,有一對好朋友的表現,引發了孩子之間“毒友誼”的討論。
于子爍是一個聰明獨立、有主見的男孩,但是他卻有很多的問題:撒謊、作弊、欺負女孩、無視規則等等。在他的影響下,他的好朋友熙仔也出現了相同的問題
因不滿昂米諾的色彩填涂,于子爍不斷指責昂米諾,并攻擊米諾人丑,熙仔看到后,也跟著指責米諾,將米諾氣得嚎啕大哭。
在扔骰子得糖果的游戲中,于子爍為了贏得更多的糖果,開始作弊,在子爍的指導下,熙仔也參與了作弊,并和于子爍一起撒謊隱瞞。
因為嫉妒一諾被指定為小隊長,于子爍就聯合熙仔去捉弄一諾。
整個過程中,熙仔就像一個小“跟屁蟲”,不但模仿于子爍的行為,還非常聽從于子爍的指揮。
看到這里,相信很多家長都非常擔心,孩子的模仿能力這么強,萬一我家的孩子也交到這樣的“壞朋友”,怎么辦呢?
同伴之間的相處,會帶來1+1>2的效果
《隱秘的角落》中,雖然原生家庭的影響,讓朱朝陽有一點黑暗,但是最終撕裂他的善良,將其一步步誘入深淵的,正是嚴良和普普的友誼。
他們對自己的關心,讓朱朝陽感動得一塌糊涂。為了友誼,他一步一步幫助嚴良普普謀劃,無法回頭。
美國心理學教授蓋理·萊德指出,孩子早在6個月左右開始,就會接受到朋友對他的影響,出現模仿行為。3-6歲的孩子,內心的規則秩序還未建立牢固,非常容易受同伴影響。
他們無法分辨好壞,只會一味地模仿同伴的行為,
隨著孩子長大,孩子的世界出現了自己的社交秩序和規則。
有的孩子出現了弱肉強食的意識,為了維護自己的地位,不惜打壓他人。
明知這些行為不對,但是出于好玩、挑戰、或者獲取他人的認可,孩子就會去模仿別人,出現錯誤的行為。
還有的孩子,為了保護自己,不被排斥,只好委屈求全,事事討好。
于是當孩子進入6歲之后,孩子在“毒友誼”的影響下,“變壞”的趨勢越加嚴重,尤其是到12歲左右,進入青春期后,很多孩子會被“友誼”控制,開始抽煙喝酒、打架逃課,成為了“壞小孩”。
曾國藩曾說:擇友乃人生第一要義。一生之成敗,皆關乎朋友之賢否,不可不慎也!
“毒友誼”會將孩子一步步誘入深淵,無法回頭。
在美國《今日心理學》雜志中,艾琳倫納德博士總結了“毒友誼”的幾個特征:
孩子經常不開心甚至哭泣
自信心萎靡
對喜歡的活動失去興趣
討好朋友
厭惡自己一旦孩子出現以上表現,說明,孩子很可能陷入了“毒友誼”中,家長務必要引起注意,及時給予孩子引導和疏解。
孩子還小,對于友誼的判斷力還沒有那么強,有的時候他會認為這是一種“哥們義氣”,所以家長在平時的教育中,要教會孩子判斷什么是“毒友誼”,同時引導孩子建立正常的友誼關系。
1、讓孩子知道,到底什么是真正的友誼
真正的友誼的基礎,應該是互相尊重,彼此欣賞。
在這段友誼中,你會感覺相處的非常舒服,你們可以互相傾訴、互相安慰、互相鼓勵、互相幫助。
在失意的時候,給予你溫暖和鼓勵,在你得意的時候,給予你最好的贊揚和欣賞,友誼是彼此成就,而非彼此傷害!
2、關注孩子的交友情況
家長不但要多關注孩子的情況,也要多關注孩子的交友情況。
對于孩子,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不要過多的強制干涉,而是應該多用側面的方式了解孩子的朋友。
從小就多關心孩子,多和孩子交流他與朋友的相處情況,可以適當地邀請孩子的朋友到家中做客,觀察孩子和朋友的相處情況等等。
3、底線很重要,家長要把握好
孩子心思單純善良,有的時候為了所謂的義氣友誼,就會一忍再忍,所以家長要幫助孩子把握好交朋友的原則和底線。
必要的時候,就介入其中,將孩子和“毒友誼”切斷。我們要讓孩子懂得,在友誼中,也要有自己的原則和底線,不損傷他人的利益,但是也不能傷害自己。
4、必要時切斷“毒友誼”
該介入的時候,家長就要果斷地介入。減少孩子和“壞朋友”的接觸,引導孩子建立全新的社交圈,幫助孩子自然而然地和“壞朋友”漸行漸遠。
其實,友情社交是很復雜的,但是當孩子還沒有明確的判斷力時,家長就要站出來,引導孩子,遠離“毒友誼”,收獲真正的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