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門的教育思想,張雪門的教育思想感悟和體會
張雪門(1891-1973), 浙江寧波人,畢生致力于中國現代幼兒教育事業的宗師,與陳鶴琴齊名,時稱“南陳北張”。其幼兒教育觀融合儒家"知行合一"說與西方實用主義哲學,主張“生活即教育”“行為即課程”。
張雪門是我國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幼兒教育中國化、本土化、科學化的探索者。他一生致力于對中國幼兒教育的研究,充分了解分析20世紀初的社會現狀,潛心研究國內外幼兒教育理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并在實踐中不斷地加以驗證。
1960 年他突患腦病,半身不遂,在眼睛幾乎失明、手腳失靈、耳朵失聰的情況下,他仍然以頑強的意志克服了種種困難,陸續寫下了《幼稚教育》《幼稚園課程活動中心》《幼稚園行為課程》等十幾本專著,為幼兒教育理論的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一
推動了我國幼兒師范教育的發展
二十世紀初,各種教育思想、教育理論涌入中國,國內傳統的教育思想受到了極大沖擊。張雪門看到了中西教育之間的差別,他積極借鑒西方先進的教育思想,結合中國的教育實際,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教育思想。
張雪門在北平幼師采用半道爾頓制教學法,強調“做學教合一”的精神,同時也編寫幼兒師范教育的課程,因而成為中國幼兒師范教育實驗的先驅者之一。導生制的倡導和實踐,提供個人再教育、再進修的機會,并進行職業訓練,適應了當時社會的發展需要。他在晚年所提出的建立幼兒師范教育實驗區的構想雖然未能實現,但也是給幼兒師范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張雪門根據社會對幼兒師資的需求實際,在學制上采用多種形式大力發展幼兒師范教育,培養幼兒教育師資。在北平幼師時期,他將幼兒師范教育的學制分為相對獨立而又前后銜接的三種類型,即一年制、二年制和三年制幼兒師范教育。張雪門采用多種學制形式開展幼兒師范教育,培養幼兒教育師資,不僅解決了當時幼教師資缺乏的燃眉之急,而且也是對幼兒師范教育學制的有益探索。
二
高度重視實踐教學
張雪門非常重視實踐教學。傳統的幼兒師范教育存在著理論脫離實際的弊端,往往是先學理論,而后實習。對此,張雪門強調做學教合一。他重視實踐,強調教育實習的重要性,主張第一年即應有實習課,邊接觸實際,邊進行理論學習,然后又進行實踐,實習貫穿了幼兒師范教育全程。
張雪門創造性地提出了有關幼兒師范教育實習的“參觀—見習—試教—輔導”的四步驟思想,并提出了具體的操作要點和注意事項。他的這一思想不僅在理論上具有創新性和科學性,而且在實踐上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張雪門不僅關注幼兒師范學生在學校的學習,對學生畢業后的發展也同樣給予關注,注重師范生的繼續教育,這樣他就把對幼兒師范教育中的實踐教學延伸到了師范教育之后。他在晚年倡導建立的幼稚師范實驗區設想則將幼兒師范教育的實踐教學在范圍上進行了很大的擴展。
三
強調生活就是最好的教育
張雪門的行為課程理論是借鑒了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與杜威的“做中學” 的思想,將儒家“知行合一”與西方近代經驗主義哲學相融合而形成的課程觀,是其本人幼兒教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他提出“生活就是教育,五六歲的孩子們在幼稚園生活的實踐,就是行為課程。” 因為課程只有經過實際行動所獲得的經驗,才是真正的知識。所以他主張以“生活”為基點,以“行動”為中心的行為課程。
他認為課程的內容來源于兒童的生活,教師根據兒童的自然和社會生活編制課程內容,便于引起兒童的學習興趣,調動兒童學習的積極性。所以教師在編制課程內容時,從兒童生活中取材,凡是能喚起兒童生活的需要,又不與社會需求相背離,都是較好的課程內容。
當前我國幼兒教育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仍存在著與張雪門時代相類似的問題,如兒童的發展問題、幼兒教育普及問題、幼兒園課程的改革問題、幼兒師資的培養問題等。
而張雪門的幼兒教育思想,是對中西教育思想的融合,既受西方新教育思潮的影響,又發展本土化的“以民族為本位”幼稚教育,具有科學與民主的時代特色、中國的本土特色、生活特色。
他的幼兒教育思想在解決我國當前幼兒教育存在的諸多問題,以及對我國當代幼兒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