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有哪些方面
■三門峽市陜州區原店鎮原店學校 賈慧娟
在以教學為中心的學校教育工作中,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主要途徑在于將其融入教學之中。而作為基礎教育之基礎的小學教學更應擔當此重任。目前,小學生來自學習、家庭、社會等方面的壓力對小學生的健康成長十分不利,現就在小學教學中如何減輕學生心理負擔,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談一點看法,和同仁商討。
堅持因材施教、因人而異,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教學活動中,學生情感狀態與環境影響關系很大,因此課堂教學中,情感狀態的創設就顯得十分重要。其中,教材實例與教師的情感都將起到相當大的作用。
1.充分挖掘教材內容,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
教材中一篇篇課文便是一個個生動的例子,例子參照得好,將會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1)細細品味,榜樣激勵。如小語五冊《蝸牛》一課,課文寫出了蝸牛的堅持不懈、不畏懼困難、勇敢挑戰困難的精神。學生學了該課十分佩服蝸牛,決心向蝸牛學習它那優秀的品質。(2)結合事例,評一評。如《晏子使楚》一文,可結合當時晏子身處的環境來評評晏子勇敢面對挑戰的心理品質。(3)設身處地,議一議。如小語五冊《平分生命》一課,可結合課文內容議一議:如果你是貝貝,你會怎樣做呢?旨在將自己融入其中,掂掂自己的膽量,審視自己的心理素質與品質。
2.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樹立學習的自信心。
自信是一個人成功的關鍵。只有自信心強的人才能肯定自己、相信自己,才能克服種種困難,迎來新的希望。然而,自信心并不是與生俱來就有的。小孩子正是心理品質發展的關鍵時期,因此,對其自信心進行培養十分重要。
兒童都有表現自我和得到別人賞識的欲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經常予以鼓勵和肯定,讓他們不斷嘗到成功與滿足的喜悅,調動學習積極性,孩子們以后會更自信。課堂上,能讓學生體驗成功的機會很多,教師一定要善于把握。如教師的提問要因人而異,從他們的實際情況出發,為他們創造各種成功的機會。同時要合理運用鼓勵性評價,改變以往那種用一把尺子去量所有學生的做法,而應針對每個學生原有基礎,只要有進步就鼓勵,讓所有學生在不同層次中體驗自己的成功,使他們相信自己也有用武之地,從而信心十足地面對下一次挑戰。
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減輕學生學習心理負擔
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我堅信,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敗而告終的學校內許許多多的沖突,其根源都在于教師不善于與學生交往。”這一精辟見解強調了師生交往在教學活動中的重要性。學生心理負擔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因此,為人師者就應付出自己的愛,以多種身份,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學生,緩解學生的壓力,讓其適應學習環境,更好地學習。
1.以朋友的身份,真誠面對學生,消除顧慮情緒。
試想:一位擺著架子,整天板著臉不與學生溝通的教師,怎能讓孩子們沒有心理負擔地與你接觸?又怎會使他們學會與人交往呢?小學生心理狀態還不成熟,受到挫折便會產生心理壓力,這時就需要教師做他們的知心人,耐心傾聽他們的傾訴,敞開心扉與他們交流,幫助他們解決困難,減輕壓力。那樣他們才能逐漸學會與人溝通,敢于面對挑戰,適應社會。課堂上,教師與學生間如若建立起了民主、平等的關系,學生沒有太多顧慮,發言必將積極許多。
2.以長輩的身份,潤物無聲地關懷學生,減輕學生憂慮心理。
教師的身份應是多重的,教師的責任也是多方面的,朋友式的平等關系讓學生有了一個輕松和諧的學習環境。然而,學習上的困難等還會使他們產生憂慮。如有的孩子,父母對其學習的期望值很高,這些學生每次考查前都會憂心忡忡,怕萬一“失手”該如何是好?教師此時就應以長輩的姿態出現,告訴學生成績并不代表全部,它只是平時學習的一次并不全面的檢查,只要認真學習,學到能力,學到本領,不要太在乎這一兩次成績,如果我是你的父母,我會理解你的,相信你的父母也會的。細心開導,孩子們逐漸會對此憂慮慢慢減輕,解開了束縛后,學生的學習效果會更佳。
總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全新的任務,同時又是一項專業性比較強的工作,我們教師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應加強自身的學習與進修,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特別是小學教育工作者,更應抓住教學中的每次機會,并努力創設條件,從小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從而更好地推動素質教育,為和諧社會的建設作出我們教育工作者的最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