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教育論壇-國際教育論壇期刊 新加坡
中新社蘭州12月11日電 (記者 馮志軍)亞歐國家高校國際化人才怎樣培養?國際教育交流與合作如何參與共建“一帶一路”?11日,一場圍繞“亞歐國際教師教育”的論壇上,因報告發布者對議題意猶未盡而普遍出現“拖堂”現象,為保障會議進程,主辦方不得不臨時制作英文提示牌進行“到時提醒”。
12月11日,“2023年亞歐國際教師教育論壇”在甘肅蘭州舉行,吸引來自歐洲、亞洲8個國家和中國香港地區、臺灣地區的20所高校和機構,以及中國內地部分師范大學教育學科的專家學者約200人參會。 中新社記者 李亞龍 攝
當日,“2023年亞歐國際教師教育論壇”在西北師范大學舉行,吸引來自歐洲、亞洲8個國家和中國香港地區、臺灣地區的20所高校和機構,以及中國內地部分師范大學教育學科的專家學者約200人參會。
經過“漫長”等待后,馬來西亞博特拉大學教育研究院院長Wan Marzuki Bin Wan Jaafar,在作主旨報告時也因“時間不夠用”而被主辦方“提醒”。
“參會的主旨報告嘉賓,每個人都想發表自己對‘國際教育’的不同理解和立場?!彼诮邮苤行律缬浾卟稍L時表示,現在高等教育對任何國家來說,它不是一個本地化的存在,而是整合性的、全球化的,馬來西亞各大高校正積極致力于同多個國家的知名大學合作,并將此視為長久發展的強大動力。
烏茲別克斯坦東干文化協會會長白東山向中新社記者表示,目前在烏茲別克斯坦“陜西村”里,人們生產生活中常用的約50個詞匯與中國漢語詞匯基本一致,這使得雙方有一種天然“親近感”。尤其是隨著近年中國與中亞地區之間日益頻繁的人文經貿往來,“漢語翻譯”在當地已成為越來越搶手的職業。
“我們近年和西北師范大學合作培養了一大批專業人才,其中不少孩子回國后都擁有了很不錯的工作?!卑讝|山說,這些畢業生多涉及貿易、交通、科學和國家關系等領域的研究工作,同時當地也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希望加入新的“國際教培項目”。
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大學教授、文學院漢語言系系主任阿尤布·撒勒塔史,研究中國文化已有30多年。他用一口流利的漢語向中新社記者說,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土耳其人對中國文化和語言感興趣,有數千名土耳其學生在中國各地多所大學里求學,回國后也都有很好的工作機會,因此對未來繼續深化國際教育十分看好。
中國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副司長賈鵬介紹說,教育是共建“一帶一路”的有機組成部分。多年來,中國與各共建國家教育主管部門的交流互動更加頻繁,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中國—中亞教育部長會議,中阿、中非大學聯盟交流機制等區域合作平臺穩步推進,面向“一帶一路”的國際產學研用合作方興未艾。
“中國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合作建立了孔子學院、魯班工坊,開展了職業領域的特色課程,提升共建國家青少年語言和職業技能能力,助推產業、投資和經貿合作?!辟Z鵬說,中方設立了“絲綢之路”中國政府獎學金項目,成立了“南南合作與發展學院”,有力支持了共建國家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所需的高端人才培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