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智慧、教育智慧從哪里來王曉春
什么是智慧教育?AI的“智慧”回答是:“智慧教育是利用先進的技術和創新的教學方法,以提高學生學習效果和教學效率為目標的教育模式。它包括利用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進行個性化教學、提供個性化學習路徑、增強學生參與度和互動性等。”由此可見,智慧教育本質是一門技術,目的是改進教學、提高效率。但是,智慧教育不等于教育智慧,用平板教學的課堂不一定是智慧的課堂,有技術賦能的教育不能說明這樣的教育就有智慧。
我非常認同李吉林老師關于智慧教育的描述。她說,教師不能簡單地認為運用信息技術就是“智慧教育”;“智慧教育”不是簡單地在課堂上播放視頻,讓兒童看得真切、學得生動;在某種意義上,網絡視頻過于真切、生動、便捷,無形中會扼殺兒童的想象力和智慧。掌握必要的教育信息技術是可以為教育教學賦能的,但如果我們的教學始終依賴技術,甚至被技術“綁架”,那這樣的教學是缺乏藝術、缺乏靈魂的。如果我們的教育也單純依靠技術分析、數據呈現,那這樣的教育也是沒有情感、沒有溫度的。
我曾奔著“智慧教育”的名頭到某校聽課。課上,執教教師手中一臺平板,教室前方一臺一體機,學生課桌上每人一臺平板,形成“三機合一”“三機一體”之態,但師生的專注度始終在自己的平板上,聽課教師的專注度則在一體機上……顯然,這并不是一節“智慧”的課。
教育何以智慧?教育最大的智慧,就是尊重教育內在的規律,尊重學生的成長規律,承認差異、尊重差異、發展差異。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過程、發育過程,我們不能揠苗助長,也不能急功近利。教育有時候需要等待,只有循序漸進,才能讓孩子漸入佳境。
教育的智慧在于授予學生“漁”之術、“漁”之道,而非授之以魚。素養時代下,我們的教育已經從“知識核心”走向了“素養核心”,更加關注的是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什么是核心素養?就是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若以“捕魚”為例,就是學生不僅要知道捕魚的理論知識,還要擁有捕魚的實踐操作能力,更應該懂得“竭澤而漁”的危害,理解生態文明、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這就是“捕魚”所需要的素養,教育亦是如此。教育就是喚醒人的高尚人格,激發人的創造力——是為人民、社會、國家、世界和未來的貢獻之力,而非破壞力、毀滅力;教育就是喚醒人的生命感、價值感,就是讓每個學生活出生命的價值,追求過有意義、有價值的生活。
教育的智慧在于教師的智慧。陶行知說:“智慧是生成的,知識是學來的。”知識可以通過灌輸、記憶、模仿學來,而智慧必然是內生的,是自我體悟的。當然,智慧也可以借助外力、環境激發。教育智慧離不開課堂和活動、實踐和反思……教師的智慧不在于信息技術運用能力有多強,而在于合理、合適地運用技術,在于透過顯性“數據”看見學生內心、看見教育本質。真正有智慧的教師能讓學生更有智慧,能“以智啟智”“以慧明慧”。有智慧的教師,懂得因材施教、寓教于樂,懂得循循善誘、誨人不倦,懂得潤物無聲、春風化雨……有智慧的教師深諳教育之道、教育之本、教育之術。
的確,技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讓教育更有智慧,讓教學更精準,讓課堂更精彩,讓學習更加個性、便利和多元,但是技術只是教育的手段、輔助,永遠不可能取代育人本身。真正的教育智慧還是在于“人”的智慧。
(作者系浙江省象山縣泗洲頭鎮初級中學黨支部副書記)
《中國教師報》2024年03月27日第5版
作者:蔣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