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盲教育-掃盲教育圖片
現在的年輕人,應該對“掃盲”這個詞比較陌生了。在建國初期,轟轟烈烈的農村掃盲運動,是一代人難以磨滅的記憶。
農村掃盲運動
所謂“掃盲”,指的是掃除文盲,也就是讓廣大老百姓都學會認字。很多人不知道,建國初期的老百姓,至少80%是文盲。在有些農村地區,全村能找到一兩個認字的,就很不容易了。沒辦法,建國前老百姓窮,哪有錢送孩子去讀書?
民國鄉村農民
先舉個例子吧,貴州中部的織金縣羊關村,有農民石某,解放前老老實實種地為生。有一天,石某正在地里干活,保長忽然過來,告訴他有一封急信要送到區政府,讓他馬上出發。石某一聽是急信,趕緊扔下手里的活,拿著信就出發了。
走到半路,石某忽然遇到一個做生意的親戚。這個親戚走南闖北,認識一些字,他聽說保長讓石某送急信,立刻察覺到了不對頭。保長身邊這么多人,為什么要找一個普通農民送急信呢?于是,他就把信拿過來,拆開一看,里面寫著:“送信者,就是我保今年的兵丁,我保任務,業已完成?!?/p>
石某知道內容大吃一驚,這是要拉壯丁啊!石某知道回不去了,于是托人回家報信,自己逃到外地躲了兩個月。建國后他一直說,不認識字就是睜眼瞎,抓壯丁都會自己送上門去。
再說一個不識字鬧出來的笑話。1951年,山西芮城縣慶?!叭藡D女節”召開大會,東巖村的幾名婦女結伴去縣城開會。這幾人平時沒出過遠門,進了縣城看啥都覺得有意思,走著走著,忽然看到一個人提著一包麻花走了過去。幾名婦女趕緊問他,這麻花是在哪里買的。那人順手一指,說了大概的方向。
于是,幾名婦女就朝著那個方向走,沒多久就看到一個用葦席圍著的地方,有不少人進進出出。她們覺得這就是賣麻花的地方,就鉆了進去。結果,里面蹲著一個男的,大喊一聲:“你們干什么!”她們這才明白咋回事,趕緊退了出來,發現外面寫著兩個大字。她們都不認識,這兩個字是“男廁”。
其實,早在清匪反霸和土地改革中,就暴露出了一個重大問題:很多基層干部和積極分子,雖然工作熱情很高,但不識字,連最基本的記賬都不會。所以從1950年開始,黨在全國工農教育會議上,就確定了要進行掃盲教育。1952年5月24日,大規模掃盲運動正式開始。
全國各地的掃盲運動,開始時間并不統一。早一些的1950年就開始了,晚一些的要到1954年開始,這是因為各地農村的實際情況不一樣,有些確實沒有條件進行掃盲運動。因為首先要面對的問題,就是沒有老師。
掃盲說起來很簡單,不就是教會老百姓認字嘛。但是,很多鄉村根本沒有認識字的人,有些上過私塾的人認識字也不多,能力不同,水平不一,還怎么教學生?于是,很多地區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培養一批教師。
舉個例子,1951年3月,常熟縣就在虞山腳下的寶嚴寺,開辦了一個民辦教師培訓班。來到這里接受培訓的教師,都是從各鄉村抽調過來的,年齡最小的14歲,最大的近40歲。這些人中,有些人小學畢業,有些人只讀了幾年小學,還有些人只讀了私塾,水平參差不齊。但是,經過兩個月的培訓之后,這些老師知道了怎么備課,怎么講課,怎么組織動員老百姓上課。
培訓之后,就可以回到自己的村子開辦夜校了。那時候,老百姓白天還要干活,只能晚上來上課。因為男女不分、年齡不分,只要愿意學就能來,大家都很積極。
要知道,那個時候知識分子地位很高,要是哪個青年男子胸前別了一支鋼筆,那就是有文化的象征,肯定會成為很多女青年的偶像。地方史學者狄永俊回憶,1954年他們鄉開始全民掃盲運動,青年男女積極報名參加。吃了晚飯之后,男男女女就互相吆喝著去夜校,很多小孩子也跟著去玩。
老師先教一些簡單的字,比如人、耳、口、手、金、木、水、火、土,還要學會寫自己的名字。再者,就是要學會阿拉伯數字,這樣記賬比較方便。后來學生越來越多,夜校老師實在忙不過來,還會找學校的小學生當助手。狄永俊就是小學三年級的時候,進入夜校當了“小老師”。
雖然老師認真教,老百姓也認真學,但很多農民還是不習慣。晚上學了幾個字,白天田間地頭一忙活,就全忘記了。除了在教學上面想辦法,很多地方還用各種方式進行檢查考核。
狄永俊回憶,當時他們那里的考核辦法,就是遇到趕集的日子,專門在半路設置檢查站。路兩旁擺上兩張課桌,上面放著一塊小黑板,黑板上寫了很多字。然后,用繩子把路攔起來,路過的人必須先認字,達到標準才能過去,不然的話就要留下,把字學會了才能走。當時的標準是,老年人要認識5個字以上,中青年人要認識10個字以上。
有一天,老師讓狄永俊等幾個小學生,在路上設置了一個檢查點,考核來往的行人。結果剛檢查了十幾個人,狄永俊的一位表叔和表叔娘就來了。要秉公執法嘛,狄永俊于是攔下這兩人,手執教鞭讓他們認字。
表叔外出當過兵,在部隊學過文化,所以很容易就通過考核了。但是,表叔娘一直都是干農活做家務,不認識字。之前年輕人上夜校,她覺得自己年齡大了,也沒去?,F在好了,被攔了下來,必須現場學會5個字才能走。
表叔娘可算是難為壞了,出了一頭汗,怎么也學不會。表叔一直在旁邊給狄永俊使眼色,表叔娘學了十幾分鐘,才勉強記住三個字。實在沒辦法,狄永俊于是說:“還差兩個字,回去讓表叔教你吧?!边@樣,才讓他們去趕集了。
下午放學回到家,表叔和表叔娘都來了,狠狠抱怨了一番。但是,表叔娘還是認認真真去學習了,以后再也沒被攔下來。
狄永俊的這段回憶,十分有意思。我們可以看出,農村掃盲運動,真的是全民總動員。
祁建華
可能有人還不知道,那時候還沒有“漢語拼音方案”,老百姓識字的難度很大。一天學三五個字,過了一晚上就忘記了,很多人都對學習沒有信心,覺得自己太笨。就在這時,西南軍區文化干事祁建華,發明了一種速成識字法,效果極好。
簡單的來說,就是通過注音符號學認字,一開始有人覺得,這些“曲里拐彎”的符號沒啥用。但很多人一學就發現,通過這些符號可以拼出漢字的讀音,不需要老師,自己就知道這個字怎么讀,就都來了興趣,開始認真學習起來。
1952年3月,西南軍區第二野戰軍率先在全軍消滅了文盲。之后,發表社論,號召各地“普遍推行速成識字法”,農村掃盲運動推廣得更加順利了。此后,田間地頭,農忙間隙,到處都是學文化的老百姓。
除此之外,為了讓老百姓認字更快,鄉村老師們還要想盡辦法結合實際教學。比如,山東省莒南縣高家柳溝村,解放前全村只有9個人認識字。解放后找他們當記賬員,結果他們識字太少,連老百姓的名字、肥料和農具都寫不全。怎么辦呢?為了記賬,他們只能用圈圈杠杠的代替。
結果時間一長,整個賬本全是圈圈杠杠的,誰也弄不明白什么意思,成了糊涂賬。農村掃盲開始之后,學習班首先做的,就是讓大家學會寫名字,然后就是各種農具和農活的名字。
比如說,該春耕了,就教大家寫“春耕”、“送糞”兩個詞。剛翻地了,就教大家寫“深翻地”這三個字。該用什么字就立刻教什么字,晚上學會了,第二天識字班就到田間地頭,勞動間隙再復習一遍。僅僅兩個半月時間,參加學習的115名青年,19人能當記賬員了,92人能記錄自己的公賬,只有4人還不能記賬。
可能有人覺得,就算這些老百姓認識了一些字,平時也用不到,太形式化了吧。但是,我們要明白一點,歷朝歷代的中國老百姓,都是非常尊重知識分子的,也非常希望家中能有一個有文化的人。
所以,農村掃盲運動從一開始,就受到了老百姓的積極響應。也許農民在短時間內認識不了太多字,也許平時種地也用不上。但是,老百姓加深了對上學識字重要性的認識,也明白了學文化能帶來的好處,對后代的教育自然也會更加重視了。筆者小的時候,經常聽到老人訓斥不聽話的孩子:不去上學有啥本事?以后進了城,上廁所都分不出“男””女”!
另外,那些年輕人學了文化之后,有不少人都進了工廠。在后來的工作中,還能繼續深入學習,因此改變命運的不在少數。
對于廣大農民來說,世世代代面朝黃土背朝天,能有機會學習認字,怎么能不高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