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教育_清明節教育圖片
又到一年清明時節。
清明節,是中國人重要的祭祀節日。
當人們在裊裊青煙中為逝去親人掃墓時,
仍然會不由自主地吟誦唐朝詩人杜牧的名作《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那么,你了解“清明”的含義么?
有關清明節的來歷、節氣的變化,
清明時節的飲食文化,
以及清明節古詩詞背后的故事,
如何講給孩子聽?
今天,教育小新帶你“全線”收割以上知識點……
1
“清明”的含義
清明是春天的第五個節氣,在公歷4月5日前后,此時太陽到達黃經15度,直射北半球,北半球白天比黑夜長?!扒迕鳌笔翘烨宓孛鞯囊馑迹藭r大地柳暗花明,萬物生長。
2
清明節氣的變化
清明前后,種瓜點豆。
梧花盛放,彩虹始現。
清明期間,我國從南到北都已經沒有寒冬的跡象了,各個地方氣溫升高,雨水充足,作物開始迅速繁殖,正是進行春耕春種的大好時機。民諺說,“清明前后,種瓜點豆”。在適合播種的清明節氣,農民都會抓緊時機,忙碌于關系一年收成的農事。
這時,新雨后的天空已經開始出現彩虹了。
桐樹開始開花。桐,指的是白桐,也就是泡桐,這種樹樹干筆直,是古代制作樂器的首選木材。它的花為淡紫色,滿樹開放的時候很是壯觀。
3
清明時節的飲食文化
過年要吃餃子
端午要吃粽子
元宵節要吃元宵
清明當然要吃青團!
什么是青團?
“搗青草為汁,和粉做粉團,色如碧玉?!?/p>
袁枚筆下的青團,是食,更是詩
青團俗稱“青圓子”,唯有江南有
而且唯清明前后才有,有人也叫“清明果”
能吃青團的日子就那么十幾天
所以江南人格外珍惜
仿佛只有吃過幾顆青團,才算真的到了春天
現在隨著物流和信息的快捷,
吃青團的也已經不再是南方人的專利,
北方人也喜歡吃。
碧綠的團子,甘甜細膩,
帶著清淡又悠長的青草芬芳,
吃在嘴里更是糯韌綿軟。
這個清明假期,
跟教育小新一起
在家學做青團吧
把春天的甘甜吃進嘴里
把世間的柔軟揉進心里
將青汁和米粉融合,
然后包上
咸蛋黃、肉松、豆沙等餡料,
用蘆葉墊底,放到蒸籠內。
蒸熟出籠的青團
色澤鮮綠,香氣撲鼻。
——摘自《國民過節手冊》
4
清明既是節氣又是節日
“清明”一詞作為節氣,最早見諸我國古籍,是在《逸周書》中。《逸周書·周月解》載:“應春三月中氣,驚蟄、春分、清明?!薄兑葜軙r訓解》又載:“清明之日,萍始生。”
在二十四節氣之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肮潥狻笔俏锖蜃兓?、時令順序的標志,“節日”則是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或紀念意義的日子。兩者雖只一字之差,但區別還是很大的。
史料表明,在唐朝之前,“清明”一直作為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而存在著,起著指導農業生產的作用;就是在杜牧寫下《清明》的唐朝,“清明”才與上巳節、寒食節三者融合,從而形成了一個全新的清明節日。
上巳節、寒食節、清明節三者融合,首先是節日時間的融合。我們知道,三個節日的時間相近。但是,清明節氣每年的日期是固定的;上巳節則在三月的第一個巳日,不好記;寒食節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日,也不好記。要成為全國大眾都喜聞樂見的大型節日,日子必須固定而且唯一,這樣才好記,這樣才好每年過一下。于是,清明節用自己每年日期的固定性,統一了上巳節和寒食節的節日時間。
上巳節、寒食節、清明節三者融合,其次是節日風俗的融合。從今天我們清明節的節日風俗來看,清明節基本上融合了上巳節、寒食節這兩個節日的風俗。上巳節的節日風俗,是“臨水祓禊”“踏青春游”“飲酒宴樂”,而寒食節的節日風俗,則是“禁火冷食”“春游宴樂”“掃墓祭祖”。
當然,“禁火冷食”“臨水祓禊”這兩個風俗,我們今天已不大講究。但是,清明節吸收了上巳節和寒食節的主要風俗,并且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節日風俗。這樣三個節日的融合,可以簡單列個公式來說明:清明節日=上巳節日(踏青宴飲)+寒食節日(掃墓祭祖)+清明節氣(固定日期)。
所以,到了杜牧所在的唐朝,清明節氣不再是一個反映氣候變化的時序標記,不再是一個指導農事活動的經驗坐標,而是正式成為一個節日。
關于清明時節的知識點,
你都get到了么?
這個清明節怎么過?
快給教育小新留言吧
……
圖文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綜合摘編自《藏在節日里的古詩詞》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二十四節氣》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風調雨順》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央視CCTV、上海海事大學微信號,封面圖、文中部分插圖來自包圖網
音視頻來源: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音頻配樂來自包圖網
本文只為傳遞信息,如存在文章/圖片/音視頻等資源使用不當的情況,請聯系中國教育新聞網。
欄目策劃:段風華
本期編輯:莊元
本期主播: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