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教育局;永康教育網官網首頁
公民同招改革破冰前行、學前教育工作深入推進、集團化辦學不斷深化……一直以來,市委、市政府都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市教育局也通過全面深化教育綜合改革,著力補齊教育發展短板,強化完善教育管理體系,充分釋放教育發展新動能,全面提升永康市教育綜合實力,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切實辦好人民滿意教育,全面打造高水平現代化教育強市。
“公民同招”改革,為教育公平、良好教育生態助力
2020年,是永康市義務教育階段和公辦幼兒園招生大變革的一年,義務段首次全面實行“公民同招、網上報名、公開搖號”;學前段教育局直屬公辦幼兒園開展陽光招生試點改革,首次實行公開搖號招生,有效緩解了社會教育焦慮,優化了教育生態,保障了教育公平。
6月16日18時,2020年義務教育段城區民辦學校招生入學電腦搖號工作順利結束。全市4所報名人數超過招生計劃的民辦學校,通過電腦搖號共錄取1230人。這是義務教育學校招生新政實施后,永康市首次組織對報名登記人數超過招生計劃數的民辦學校統一進行電腦搖號錄取。
義務教育招生入學是促進教育公平的關鍵環節,落實“公民同招”對規范教育秩序、營造良好教育生態至關重要。何為“公民同招”?在市教育局發布的招生政策解讀上有了答案:“公民同招”是指公辦民辦學校實行同步招生,其基本要求是公辦民辦學校同步報名、同步開展錄取、同步注冊學籍。實行“公民同招”主要是為了制止少數學校愈演愈烈的違規提前“掐尖”招生行為,使招生秩序恢復正常。
今年是實行“公民同招”政策的開局之年,為確保政策平穩落地,市教育局從去年便開始籌備“公民同招”工作:走訪永康市30多所不同層次的公辦、民辦學校,廣泛聽取“兩代表一委員”、校長、民辦學校投資人、教師、學生家長對招生工作的意見和建議;全面摸排城區A類、C類生等,切實推進“公民同招”改革新政落地。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市教育局在無紙化辦公基礎上,推行無紙化招生報名系統。全市義務階段學校新生招生入學信息登記、報名、錄取、公布結果整個流程在浙里辦App、浙江政務服務網進行。據統計,6月2日—5日第一段報名期間,便有9544名新生完成永康市城區義務教育段學校新生網上報名登記,大大減輕了家長負擔。
為使廣大學生家長全面了解招生新政,該局通過五大平臺(永康日報、永康電視臺、永康發布、永康教育發布、招生解讀小冊子)實現招生信息全覆蓋,共編制發放《招生政策解讀》小冊子2.5萬冊,實現全市幼兒園、小學畢業班學生人手一份。各中小學通過開展畢業班家長會、畢業班教師宣傳、系統業務培訓等多維度開展政策解讀和宣傳工作,取得良好成效。“以往到了招生季,身邊朋友都忙著帶孩子參加各個民辦學校的‘密考’、面試。”家長李先生表示,今年在報紙上看到推出招生新政,自己的心態便放松了許多。
招生工作即民生工作。市教育局鞏固深化永康市“陽光招生”品牌成果,遵循“城鄉分段、公民同招、網上報名、分段錄取、全程公示”的原則,公平公開公正地落實好招生工作。在搖號錄取工作時,除了由市公證處公證人員全程監督電腦搖號過程外,市教育局還主動邀請民辦學校代表、公辦學校代表、學生家長代表、紀委監委人員、“兩代表一委員”代表、新聞媒體等現場監督,深化落實“陽光工程”。“非常公開,非常公正,非常公平。”現場觀摩和監督的家長代表楊女士連用三個“非常”評價電腦隨機派位錄取。義務教育段“公民同招”為永康市陽光招生開好了頭。6月29日,市教育局對直屬幼兒園(大司巷幼兒園、人民幼兒園、實驗幼兒園、高川花苑幼兒園)實行公開電腦搖號招生,緩解幼兒園報名難引起的緊張情緒,避免家長排隊報名的情況,對招生工作進行了有益探索。
實行公辦、民辦學校同步招生,有助于規范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招生行為,推動各級教育部門辦好家門口的每一所學校,為公辦、民辦學校提供更加公平的發展機會,從而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態,促進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打活組合拳,努力回應群眾“上好園”的愿望
近日,記者從市教育局獲悉,在金華市教育局辦公室公布的2020年上半年省二級園名單中,永康市有8所幼兒園通過新評(預評),占金華市獲評總量的44%。
近年來,永康市通過公辦園擴容、薄弱園改造提升、等級園創建為主要抓手,促進永康市學前教育實現補短提升,使永康市適齡兒童從“有園上”向“上好園”轉變。
打活“結對幫扶拳”,啟動等級園創建加速鍵。根據省教育廳提出的“到2022年,一二級幼兒園覆蓋面要達到60%”目標,永康市通過等級園創建抓好優質園培育。創建中,市教育局先后組織7所省一二級公辦幼兒園,對參評幼兒園開展了一對一務實、高效的幫扶工作,充分發揮公辦園的示范、引領、輻射作用,確保幫扶一所,成功創建一所,品質提升一所。
“等級園創建對學前教育均衡發展有很好的促進作用。此次我分管的高川花苑幼兒園和城西新區中心幼兒園結對幫扶的育英幼兒園都在參評行列,這給我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和壓力。”高川花苑幼兒園負責人梅志靜向記者介紹,他們在做好高川花苑幼兒園等級園創建工作外,還組建了城西新區中心幼兒園幫扶團隊,對育英幼兒園進行實地查看、查閱檔案資料、半日活動研磨、班級環境創設、區域規劃,梳理問題清單、提出整改意見,明晰流程。同時通過組織骨干教師送教下園、邀請教師來園跟崗實踐等活動,促進育英幼兒園教師教育教學理念和教學技能技巧的提升。“在城西新區中心幼兒園團隊的指導幫扶下,幼兒園的功能分區更清晰、教師教學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為我園接下來‘安吉游戲’實踐園的建設奠定了基礎。”育英幼兒園負責人田煒介紹。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通過結對幫扶,促進了各幼兒園間交流合作,不斷提高永康市幼兒園教學質量。
打活“整治拳”,力促薄弱幼兒園改造提升。幼兒園低小散問題是制約永康市學前教育水平提升的一大因素,自2018年永康市吹響“改薄”集結號后,截至目前已關停薄弱園19所,易地搬遷8所,升等三級園18所。今年永康市制定《永康市薄弱幼兒園整治方案》,深入推進薄弱幼兒園整治工作,以薄弱幼兒園專項督導為推手,按照“改造提升一批、整治規范一批、關停處置一批”的工作思路,疏堵結合,分類處置,對剩余準辦園及條件相對較差的三級園開展專項整治。市教育局還建立了“一園一策”整治計劃,通過督學機制,建立整改清單,提升民辦幼兒園整體辦園水平。
打活“建設拳”,推進公辦園擴容工程。近年來,在完成第一所中心園建設的基礎上,永康市大力推進第二所中心園建設。目前永康市第二所中心園中龍山鎮浙商回歸園幼兒園、舟山鎮第二所中心幼兒園、花街鎮第二所中心幼兒園已投入使用;下半年芝英鎮第二所中心幼兒園、方巖鎮第二所中心幼兒園、城西新區第二所中心幼兒園等幼兒園計劃開園,新增學位1530個。同時,市教育局積極開展小區配套幼兒園整治,預計年底前完成3所配套幼兒園整治工作。接下來,市教育局還將啟動學前教育攻堅計劃,不斷補齊學前教育短板,充實學前教育優質資源。
除了加大公辦園建設力度外,市教育局積極探索多元化辦園模式,并取得明顯成效。“我們村今年辦了一所‘高大上’的公辦幼兒園,明年孩子可以就近上幼兒園了。”社民周先生高興地說。他口中所說的幼兒園正是高鎮股份經濟合作社以村級為單位創辦的高鎮幼兒園。該合作社將2000余平方米的一處辦公場地改造成幼兒園的教學區域,并以省二級幼兒園標準打造幼兒園硬件、軟件設施,讓適齡兒童能在家門口享受高質量的學前教育。
高鎮幼兒園的建立及文旅集團收回國資用房創辦幼兒園等,正是永康市為擴大學前教育優質資源作出努力的縮影。這些模式的探索進一步緩解了市民關注的“上好園難”問題,為促進教育均衡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學前教育是終身學習的開端,辦好學前教育責任重大。市教育局高度重視學前教育的發展,通過打活“結對幫扶拳”“整治拳”“建設拳”,推動幼兒園普惠安全優質,滿足人民群眾“幼有優育”的美好期盼。
新增七大教育集團,多點連線成面促城鄉教育均衡發展
8月26日,八字墻校區正式納入大司巷小學教育集團;8月27日,教師進修學校附屬中學與前倉學校城鄉集團化辦學正式啟動;9月2日,人民小學教育集團在烈橋小學舉行烈橋校區、山下校區授牌儀式……人民小學教育集團化辦學、教師進修學校附屬小學與后吳小學集團化辦學取得明顯成效后,今年,永康市在教育共同體基礎上,大力推進集團化辦學,力促城鄉教育均衡發展。
城里老師爭相下鄉,學生向農村學校回流,城鄉教育更加均衡……這是永康市實行附小教育集團化辦學試點以來最明顯的變化。
后吳小學已有200多年歷史,2016年在后吳村愛心鄉賢和市政府的支持下,完成了擴建工程。整修后的學校嶄新又漂亮,但城鄉之間教育理念和師資力量等方面的差異,使學生家長對農村學校的認可度一降再降,生源不斷流失。學校招生工作難以開展,一度出現一個年級只有十幾個本地生的尷尬境地。
為改變這一現狀,市教育局提出啟動城鄉緊密型集團化辦學試點工作,以教師進修學校附屬小學教育集團后吳小學建設為試點。2019年8月,附屬小學選派6位優秀教師援教后吳小學。后吳小學加盟附屬小學教育集團的消息傳出后,不少家長將孩子送回了后吳小學就讀。在2019年招生中,一年級從原定一個班擴招到兩個班,62位一年級新生中有56名是本地生。同年10月,附小教育集團后吳小學正式掛牌,永康市城鄉優質教育均衡發展自此開啟新篇章。
集團化辦學一年以來,總校與后吳小學堅持課程共研、文化共融、師資共享,在學校管理、教師發展、學生成長、質量提升等方面積極探索“后小模式”。通過兩校區之間送課交流、成果展示、課題共研,后吳小學的教師隊伍、管理水平和教學質量顯著提升,辦學特色凸顯,社會影響力不斷擴大,生源不斷回流。今年該校招生細則一出,除本區域生源不斷回流外,還有石柱鎮等外區域的生源也來電咨詢。
“招生前一天晚上就已開始排隊,一直勸到晚上12點才陸續疏散。有些家長還擔心不能排上號,一直睡在車上到天亮。第二天早上5點多便又有家長在校門口排隊了,到8點正式開始招生,隊伍已經排得很長了。”后吳小學負責人向記者描述著招生當天的狀況。一旁的一位后吳小學教師說,她在后吳小學任教多年,從沒見過如此火爆的招生場面。據介紹,今年招生時,計劃招3個班120人,但現場排隊報名,想要就讀后吳小學的遠遠超過120人,還有不少不是附近區塊的本地生源也想就讀該校。鄉村小學生源的不斷回流正是城鄉教育集團化的突出成就體現。該辦學模式有效破解了城鄉學校均衡發展難題,縮小了城鄉、校際教育發展差距,大大改善了永康市城區學校教育擁擠的局面。
要想教育“活”起來,師資力量均衡發展是重要一環。城鄉教育集團化辦學,推進城區教師下鄉支教、農村教師進城鍛煉,打破了城鄉教師交流壁壘,促進農村教師快速成長。8月27日,附小教育集團組織第二批城區教師團隊援教后吳小學,為集團化辦學再添動力。
人民小學作為永康市第一所實現一校兩區辦學的公辦學校,為永康市教育名校集團化戰略發展提供了可復制經驗。2015年9月,人民小學成立永康市第一所教育集團化學校,原校稱為人民小學園丁校區,新校稱為人民小學三馬校區。以人民小學的名校品牌為依托,實施“名校+新校”的連鎖式、緊密型、同層次的辦學模式,讓人民小學的教育理念、學校文化、管理制度、課程文化、師資隊伍等很快輻射到三馬校區。短短5年,三馬校區快速發展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樹立起良好的學校品牌形象,得到社會各界一致認可。
據了解,今年永康市共新增7大教育集團,分別是大司巷小學教育集團與八字墻校區、永祥校區,實驗學校教育集團與棠溪校區、柏巖校區,民主小學教育集團與官川校區,高鎮小學教育集團與中山校區,教師進修學校附屬中學教育集團與前倉校區,永康三中教育集團與城西校區,永康一中與杭二中,充分發揮名校、強校的示范、輻射和帶動作用,科學有效擴大優質基礎教育資源,推進市域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此外,市教育局也將在三大學前教育共同體(實驗幼兒園、大司幼兒園、人民幼兒園)的基礎上,計劃推進6個—8個學前教育集團建設,通過強化教育集團建設,縮小城鄉和校際差距,努力促進各學齡段優質教育均衡發展。
市教育局局長謝滔說,建立區域內的教育集團,是新時代教育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措施。通過“以城帶鄉”“以強帶弱”“以強帶新”等舉措,使優質教育輸血農村、薄弱校和新園,推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