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教育(什么叫教育的世俗化)
教育到底是什么?
教育的意義何在?
為什么問這個問題?——因為名校畢業,重金出國深造……父母奮力托舉的大公主最終回來了。
我不知道發生了什么,也不好過問。是超級喜歡不列顛的丫頭,但終歸是胳膊擰不過大腿?還是獨生子女的“宿命”?
先生說,既然那么喜歡就可以留下來,自己掙錢養活自己。
這丫頭還是中學生的時候見過,一晃都大姑娘了。
我都是一路和老哥擰巴著過來的丫頭,一度以為,我可能是比較傷他心的那一款。不曾想這大侄女……估計是比我更“有主見”的吧[捂臉][捂臉][捂臉]想想曾經我有多讓老大上火,估計這閨女只有過之而無不及。這也正常,人家是啥起點,我又是啥起點。
回來有回來的好吧,可能中國人老了老了都希望兒孫繞膝的感覺吧!這和受教育程度和身份地位沒有關系,中國人骨子里都喜歡“熱鬧”。即使自己不參與,但是看看也開心……去年夏天家庭聚會,老大盯著二弟倆兒子鬧騰……還有三弟的閨女在一旁尖叫……那一瞬間,看著老大的眼神,我似乎突然懂了什么,發現他少了一些東西,要多了一些東西……當時只是小小的一聚,主要是長輩們在。而我們這一輩,其實估計永遠聚不齊吧。就以自己為界:老大老二倆哥,一姐,七弟……大公主和最后面的倆弟同歲……老幺也快結婚了……
曾經眼里的那些小奶娃,都是大人了。一眨眼都談婚論嫁了。而我一直也有種錯覺自己還年輕,有時候覺得自己好像是沒有長大……但是看看都要仰望自己家崽,還能掩飾得住歲月的風霜嗎?
無論貧窮富有,無論高低貴賤,無一例外的都是,為人父母者總想奮力托舉,再托舉……無論何去何從。
去年,先生受了發小的影響突然開始抽風一般迫不及待地也想出去。但是沒有雄厚的經濟基礎,沒有前期的能力儲備,這能像龍卷風嗎?隨便想刮就刮[不看]爭執,冷戰……他怎么想,我知道說服不了他那三寸金舌,但是老大老二家這倆姑娘可是立竿見影的。捫心自問,沒那么豪橫,也許我再努力幾輩子,也做不到那樣的實力去托舉。再看看姑娘中排行老四的,從幼兒園開始……重金砸在學位……姑娘中排行老三的……父母也是多管齊下,各種籌謀……這就是基本國情吧!反觀,這現有的七個男孩,反倒是相對糙一些……當然,畢竟各自的經濟實力也不一樣,即使是親姐弟間都實力懸殊,也注定不可能都精養富養……但無論貧富,肯定像我們這代人基本覺悟還是有的——都想讓孩子盡可能多讀幾年書,盡可能享受更好的教育資源……這一點,我們這一代人無論自己受教育多少卻有整體一致的共識:盡可能托舉子女!
而我們的青少年時期,家長上得最多的就是“不讀書了就去打工”,去廣東,打工,成了當時默認的社會風氣。我甚至記得姐當初其實不想打工,他爸連逼帶哄弟把她哄走……想讓他們鄰居外出的時候帶著她一起去進廠。我記得臨走,我把自己最喜歡的劉墉的好像是什么勵志類的自己最喜歡的書送給了她——對她具體講了什么我想不起來,但是用現在的話說肯定是希望她“不忘初心,堅持自己”……走到今天,看看她不夠堅持自己被家長左右了的人生確實遺憾很多,例如她親弟因為讀書多就遠比他優秀……當然除了個人努力,機遇和貴人也很重要。剛好他都占到了,注定這對姐弟的落差是越來越大。但是從家庭的角度看,有人混好了總比都混不好的強。似乎這個大家庭的標配也是,無論兒或女,或者都是兒子的情況下,也“一強一弱”。就這么“完美”地分配下來的一樣。我們這一代人,幾乎都“有跡可循”。可是我們的晚輩呢?他們這一代真的就不能輕易而武斷地下結論或者作評論。今天N媽對我說,以后孩子大了好好回報我。其實這句話有點嚇到我了——現在養孩子還能指望回報或者養老嗎?不管他們秉性和能力如何,這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就是——我們生養孩子,只是因為我們愛TA,我們享受付出的過程,我們在付出中快樂了,這就足夠了。 千萬不要認為生兒育女就是投資,我投了多少必須產出多少,甚至渴望多倍收益……這樣的想法很沉重也很危險,既是給自己滋長和膨脹欲望的契機,也是對孩子們佩戴沉重的枷鎖和道德綁架。所以,無論你身在何處,價值幾何,付出多少……一定釋懷!養育孩子,只問托舉,不問結果。因為有人說,人活著就是折騰——是的,無論高低貴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