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教育理念,孔子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
孔子是春秋戰國時期魯國人,他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被后人尊稱為至圣先師。他的弟子根據他平時的言行,全部都記錄下來匯集成冊著有《論語》一書,這本書后來被稱為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寶典,雖然孔子已經去世2500多年,但是千百年來,人們依然通過各種各樣的祭孔儀式,來表達對他的懷念和感恩,由此我們也可以看見,孔子的思想影響力十分的深遠。
孔子既然被世人尊稱為至圣先師,肯定不是浪得虛名。他一生共招收了3000多名弟子,其中成圣成賢的就有72個人,包括我們大家都比較熟悉的顏回,子路等等。在那樣一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孔子為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甘愿放下所有的榮華富貴,甚至不顧自己的身家性命,也要去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這樣的決定我們一般人難以理解,但是這也恰恰就是孔子人格的高尚之處,他心中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負,而不是安享榮華富貴。
夫子作為教育界德高望重的前輩,他有很多的經典語錄,其中在教育學生方面,他提出的兩個教育理念,直到今天都被視為經典,受到廣大教育工作者和學生家長的一致認同,給予了高度的評價。
夫子提出的第一個教育理念就是有教無類,這是一種普世的教育觀,目的就是讓每個人都能成圣成賢,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包括兩個方面,第一個就是取消了等級之分,貧富之分,地域之分,也就是說不管你來自于富貴人家,還是來自于普通百姓家庭,不管你是魯國人,還是衛國人,趙國人等,在孔子這里他都會一視同仁,對每一個學生都是發自內心的好,把自己所學細心的傳授給學生。第二個就是沒有善惡之分,無論自己的學生是刁蠻無理,還是敦厚老實,孔子都不會嫌棄他們,都會盡自己的努力將他們培養成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當然在這里,我們要強調的是,孔子首先是培養學生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再傳授給他技能。因為一個人再有能力,如果德行不夠深厚,很容易誤入歧途,偏離了正確的路線,害了自己也成為了社會的負擔。最重要的品德就是孝悌之道,因為百善孝為先,一個人只有發自內心的對父母好,才會對其他人好,在工作之中也會忠實于自己的本職工作,古代的一些皇帝選拔人才一個重要的參考標準,就是看他對待父母的態度,看他如何處理和兄妹之間的關系。
孔子提出的第二個教育理念就是因材施教,孔子的學生當中有的性子很急,孔子就告訴他做一個沉穩的人,不要著急,遇事要多加思考,不然很容易出差錯,有的學生做事優柔寡斷,孔子就告訴他,做事不要畏縮不前,考慮好了就馬上去做,這也是孔子的高明之處,針對不同的學生個性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其實今天我們很多家長都應該反思,自己的孩子明明喜歡畫畫,你卻讓他學習鋼琴,孩子喜歡的是天文,你卻讓他學習計算機,把自己沒有實現的夢想強迫施加給自己的孩子,這樣一來孩子很容易就產生逆反心理,而且他學習的不是自己的興趣,他不會長期的去深入研究,當然也不會有明顯的進步,所有的一切只是為了敷衍你。
關于孔子的這兩個教育理念,各位網友如果有不同意見,請留下您的精彩點評。
覺得不錯,給個關注,創作不易,點個贊鼓勵一下吧,轉發分享給更多的人。如有不妥之處,望批評指正為盼,文字配圖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深深感恩。